“這有什么不肯的?聽爺爺您老的語氣,水田要比竹林貴?”
“當然貴,你看到的那一片竹林,最多三十畝,五畝水田去換是虧了,最多三畝就夠。”
“竹林往外到水邊,還有點雜樹林,我一起換下來,五畝夠不夠?”
“你有做竹筏手藝,又志不在種地,那就換吧,我去幫你說。還有五畝,你準備做什么?”
“給姐姐吧,明年把她接回來,等她出嫁,我會給她準備嫁妝。”跟著再嫁婦人過去的拖油瓶,還是女孩子,在別人家肯定沒好日子過,也嫁不進好人家。
“好小子,有志氣。我去幫你找人換竹林,現在正是挖冬筍的時候,早點換到手,好歹能留點,不然明年沒什么新竹子的。”
竹林是老爺子堂兄弟家的,知道新來的張易會做竹筏,水田換竹林的事情,沒有老爺子想得那么簡單,最終貼了五貫錢財才拿下來,還附帶了條件,每年春天對方可以砍五十根做竹篙,還有冬季給留地主家提供一千斤冬筍的任務,也轉給張易接手,今年任務已經完成,就不再挖冬筍。
到了開飯時間,張易終于體會到當家難,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四十幾個孩子以后就跟著張易吃住了,老爺子的米缸,僅僅燒了兩頓飯,就見底了,好在孩子多,磨完磚頭后,十幾個稍大的孩子又背著稻谷去舂了滿滿一缸。
老爺子估算了糧囤,估計再有一個月,就被這些孩子吃空了。好在他手里還有些錢財,支持一年沒有問題。臨老得了個孫子,他花些錢財也高興。
他是讀書人,眼界很寬,尤其是對張易的學問很滿意,為了張易的成長,砸鍋賣鐵也愿意。可家里實在安置不了這么多孩子,關鍵是冬天,沒法將就,最后只能求助莊主,允許在他啟蒙孩童的教室里,把幾家多余的被褥借來,用稻草墊底打了地鋪。
張易有自己的房間,當然不會和這些孩子一起住,他是小家主,威信從小就要維持,關鍵這些孩子還很臟,張易也不愿和他們擠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張易就帶著孩子去了竹林,除了拿走幾個大鍋,一罐鹽巴,還有幾把斧頭,沒有帶一粒米,還讓老爺子不用準備今天的伙食了。
島上各家都是一天兩頓,平時吃飯也是在上午和傍晚,一幫孩子早上都餓慣了,到了湖邊就在張易指揮下,揀干柴,壘石頭架鍋,用竹片刨冬筍,并沒有哪個敢偷懶。
“大爺,呃,不,老師,早上我們吃冬筍嗎?”有個膽大的孩子,怯生生問張易。
從昨天磨好磚頭后,張易就讓他們喊自己‘老師’,不要再稱呼自己‘大爺’。
“想吃嗎?”
“想,可是這個,這個……”他想說,這是主家的人才能吃得起的。
“會留幾個竹筍,給你們吃,其他還得去別人家換米才行,光吃冬筍,可不行的。”沒辦法,現在能立刻拿出來換米的,也就竹林里的冬筍了。
張易要這片竹林,當然不是要做竹筏賣,做竹筏是工匠,太掉價了,以后會成為他的污點。沒辦法,這就是世道。
張易的打算是做竹簡,然后穿繩刻字,最后賣書。他準備賣的書,名字叫《弟子規》,剽竊到這個空間里,他就是作者。
只要先拿來給這些孩子啟蒙,馬上就能傳出去,然后來求書的人,自然得拿東西來換,既能賺錢,還能獲取名聲。
同樣是工商業,逼格卻遠遠不同。
這個時空里有背主之奴,卻沒有敢欺師之讀書人,當大爺當然不如當老師,等島上孩子都會背《弟子規》后,以后都是自己的學生,這比莊戶要貼心得多。
至于砸了爺爺的飯碗,需要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