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去江北這段時間,虞家上下已經統一了思想,老家主直接授權給魏妍,她發布的命令,家族必須嚴格執行,事關生死存亡,留地張家子孫愿意幫忙,對虞家來說是天降救星。
既然有母子關系,由張易來協調,當然是最方便,也是值得信任的。老家主發令,家族人員船只調派,物資轉移并沒有產生什么紛爭。
張易回來后,執行的就是最重要環節,招募年輕人去海島開荒。
張易只招年輕人,對外宣傳是因為島上環境惡劣,經常下雨,年輕人身體好,不容易生病。江南這里風濕病很常見,常年勞作在田里的人,每到陰雨天氣,關節就會疼痛。
虞家的解釋合情合理,歲數大的莊戶只能感嘆時運不濟,他們都想去,是因為開墾后,虞家會提供農具和種子,十年內收成只繳納三成,十年后土地歸虞家,莊戶去留隨意。
這是很優惠的條件,年輕人只需勞作三年,就能賺到老婆本,有十年積蓄,完全有能力自行開荒,興旺家族。
余姚這里商船多,水手出門有的甚至半年才回家,每次帶回家的錢糧都能讓田里勞作的莊戶眼饞,因此年輕人對于外出務工,并沒有多少抵觸。
招募條件一出,不僅虞家莊戶踴躍報名,不少家有田產的人也把兒子送過來,隨后,魏妍再用未婚的杠子篩選掉一半,剩下基本都是小于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就這還有一千多人。
小道消息已經放出,真正招人開荒的是張易,是虞家家母在前夫家生的孩子,因為父親早亡,寧愿把家遷到海島上,一邊耕作一邊讀書,就近侍奉母親。
這個小道消息被散布得滿城皆知,引起的議論眾說不一。
“母親改嫁依然是母親,這孩子就近侍奉是大孝。”
“確實是大孝,他只是把家搬到母親不遠處,卻不是投奔母親新家,也不違本家孝道。”
“孝肯定是孝,聽說是讀書人,我覺得他不懂田里產出,才這么大方的。除去種子農具人力,他其實所得不足二成,對半利潤都不到,這點利潤,花費這么大,干什么賺不到?”
“也是,真要是虞家這種生意精,怎么會只收三成,還十年不變。”
“還是孝心原因,他如果對莊戶太狠,就算他對母親再孝,誰說他好?人家需要引起轟動,再有貴人舉薦為孝廉,然后就去當官了,哪里在乎這點利潤,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別忘了人家是讀書人,腦子要比你們多轉幾圈的。”
“原來如此,真要因為這個當上官,貼錢也干啊。”
“有個消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聽說他還會教家里莊戶讀書。”
“讀書?怎么可能?”
“我也覺得不可能,才不太信的,但聽你們這么一分析,又讓我有點相信。”
“我還是不太信,真要能跟著讀書,我貼錢都幫他干。”
“你太老了,你兒子又太小,沒機會了。”
“我兒子跟著我在田里干了幾年了,什么都會干,憑什么沒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