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支弟子建功立業,主家是極力支持的,因為張易這些旁支,只會自立家族,不會來搶主家之位,也沒人會承認張易是張氏家主。
歷史上,許-昌是今年秋天起事的,多了皇帝喜歡向道這個變數,許-昌造反是必然的,時間卻未必準了,應該不會提前,只會延后。拖得越久,許-昌力量越強,張易的準備也越充分,到時候官兵不堪一擊,張易還能從奇兵變成主攻,戰爭規模越大,收益越高。
家主手筆還是很大的,張鍇出征,他總共送了五十個部曲,全都是這些年學堂訓練過的旁支子弟,隨便就能充任百人將,有這五十部曲,張鍇就能控制五千大軍。
這些人缺的是真刀真槍的實戰,只要能滅了許-昌,張氏旁支中,就多了幾十個能征慣戰之將,這同樣是家族的底蘊。張氏自從失去爵位后,即使子弟立功得爵,主家這里也不要封號,立刻就會分出去,越是這樣低調,留地張氏越讓人敬仰,不需經過官府,張氏家主就有向朝廷舉薦賢才的權利。
余姚送張易來的是最大貨船,空載可以裝三百人和武器給養,就指望能借到兩三百的私兵,結果只有五十人,但是留在船上的侍衛卻沒有小看張易,因為借來的這五十人都是騎兵,連馬都帶來了,而且這幫人全身都有鎧甲。
五十人馬以及糧秣草料,把大貨船擠得滿滿的,好在現在是冬季,往南是順風,途中也沒有停留,第三天就到達大船島。
聽說張易已經借兵回歸,一天后,魏妍出現在大船島,他對張易能借到五十騎兵,非常高興,江南這里百姓擅長舟楫,也就官文傳遞才有馬匹,騎兵真是少見。
從余姚城到句章陽明宮幾十里,都是平緩地段,真有騎兵突襲助陣,那些道士劍客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等張易介紹騎兵身份后,魏妍直接呆住了,想不到借來的人,居然全是張氏旁支子弟,還是家主嫡次子領銜,張氏兵書傳家,張易請來的根本不是騎兵,而是將領,足足五十個將領,輕松就能拉起五千士卒的隊伍。
虞家雖然家大業大,就算把所有適齡男丁算上,也不足五千人,當然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跟張易去打仗。
“這,這么多人,哪有那么多私兵給他們訓練?”
“現在當然沒有,都是年輕人,都沒有經過戰陣,每人配十人,保護他們周全就行,能不能訓好這十個人,就看他們能耐了。”
“大戰一起,十個人能護得他們周全?”
“猛將起于行伍,沒有磨難,怎么成長?”
“那好,算上行船護衛,虞家拿出五百護衛還是沒有問題的。”
“抽調二十悍卒給我就行,他們要訓練的,是莊戶家十八到二十三的年輕人。其他十五到十八的,全部召集好,交給我來訓練,作為后備。”
“送你去江北的三十護衛,就是虞家最能打的護衛。”
張易不僅有些失望,跟著去江北的,能力還比不上從馬跡島跟來的六人,更不要說和祖茂比。
不過想想也是,馬跡張家雖然勢力財富比不上虞家,卻是兵法熏陶出來的,家里護衛都是根據悍卒訓練的,上了戰場自動變成戰斗陣型,而虞家訓練的卻是護衛,練習的是單打獨斗,也許武藝不錯,真要直接拉上戰場,很難指揮。
張易不需要這些侍衛,因為他們已經成型了,帶著反而會添亂。
歷史上陽明宮造反,距今還有十個月,一幫年輕小子訓練十個月,就算武器精良,直接對陣千把道士劍客,還是吃力的。
不過許昌是造反,肯定會裹協信徒,隨便就能弄到萬人,人一多也就變成一盤散沙。
張易機會也就來了,因為造反肯定作亂,受其兵峰荼毒的百姓至少十倍,害怕受其荼毒的百姓就更多,張易很容易就能蠱惑到民眾中的青壯,召集他們來保護家園,這樣雙方都是萬人以上的部隊。
人上一萬,個人武勇的作用變輕了,張楷帶來的五十將領,能發揮的作用將成倍增加。有五百訓練一年的兵做骨干,很容易就能把萬名百姓捏合成整體,以正規軍對許昌的亂兵,最多兩年就能徹底剿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