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三十五年,張易在留地加冠后,朝廷就征召張易進京,為羽林郎,兩百石。
雖然張易一手改變了會稽面貌,可是平東軍的功勞譜上,從來就沒有張易的名字。雖然《弟子規》傳世,畢竟是啟蒙書籍,張氏傳家的還是兵書,因此張易進京后,也是入武職,先給皇帝站站崗,成為皇帝的私人武裝。
入職羽林第一天,張易就被皇帝召見,指定為隨駕羽林郎,軼四百石。
隨駕也就是皇帝到哪,張易就跟著去宮外站崗,這當然是皇帝恩賜的優容,好在皇帝進入后宮后,張易不須再值班。
張易看質帝第一眼,就改變了以前所有猜測。
質帝八歲登基,已經三十五年,四十三歲的人保養很好,好像只有三十出頭,長得溫潤如玉,眼神很清澈,身材保持很好,根本不是沉溺后宮之人。
張易知道,質帝絕對是精明皇帝,雖然也重用宦官,卻和歷史上的桓靈帝完全不同。
想想也是,梁冀滅族后,宦官五候一直在和世家爭奪朝廷大權,一開始五候勢弱,質帝明顯偏向宦官五候,等五候勢力膨脹,可以壓制世家時,質帝用十常侍取代了五候,繼續和世家爭權奪利。
還有,東漢歷史上有名的兩次黨錮之禍,在本時空壓根沒有出現,李膺是致仕后,老死于潁川老家,張易在潁川時,還接到李家送來的請帖,只是最后沒有去。
批閱奏章,擬定圣旨的權力掌握在宦官手里,國家大事還是朝廷大員在干。
質帝雖然不理朝政,卻能很好地制衡宦官和世家,朝政里雖然混亂,朝廷卻從來沒有停運過,因為大局掌握在質帝手中,他只是不理會小事。
張易和質帝相對一瞥,張易看懂了質帝,質帝仿佛也知道張易看懂他,下完旨意后,就轉身進入乾坤宮內。
皇帝三日一早朝,上朝后就呆在這里接待道人,其他時間都在后宮。
也就是說,張易這個隨駕羽林郎,做一休二。
張易看著質帝輕盈的步伐,想想他剛才悠長的呼吸,才發現質帝居然是內家高手,或者說身懷道家內功。
難怪他不喜侍衛接近,整個后宮里,除了小宦官就是宮女和妃子,沒有人能傷得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