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趁著這次分班,把平東軍也分拆了一下,在張易沒有另外掌握強大武力前,平東軍的領導權必須牢牢掌控,張鍇為領軍主將,張昭為后勤總管,有他們兩人在,沒有人可以跳過張易控制平東軍,祖茂接管會稽的籌糧任務后,也沒人能掣肘平東軍。
也許是群聚效應,在張飛等人陸續到來后,不停有士子摸到會稽來,都是要拜張易為師。這是潁川書院爆出的消息,張易從天下聞名的潁川書院拐走二十個學子,已經在士林里傳開了,郭嘉神童是他們窩里的,也被他們算進去了。
當世大儒很多,能得皇帝下旨傳播書籍的,只有張易。因為《弟子規》講的完全是儒家推崇的規矩,張易以弱冠之年就獲得當世大儒的稱號,已經和荀爽,鄭玄,盧植等人,并列名師之位。
從潁川書院把荀彧都帶走后,張易的東海書院已經后來居上,成了大漢最負盛名的書院。
張易自己知道,東海書院其實叫東海學院更貼切,里面的課程已經分拆出文武兩院,武院又分為騎射,弓步兵,槍步兵,陣法,兵法等課程。
文院教授的還是傳統的《論語》《春秋》,沒辦法,潁川書院學子太多,又被張易加入《鬼谷子》和《韓非子》。
至于《算經》,和啟蒙的《弟子規》一樣,是文武兩院必學的基礎課程,至少要學完上冊,也就是后世的小學算術內容。學會中策可用輕松當賬房先生,至于下冊,是為科技人才準備的。
張易當初用馬跡島的科技,從虞家換下大船島,賺得實在太大,因為再往里去的其他無人島,其實也變成張易的地盤,不過對于虞家來說,也不虧,本來那些就不是他家的,一個家族能占據一個金塘島,還有張易輸送的整套科技工具,這兩年已經爆發出強大的生產力。
也許聽了魏妍的規勸,也許顧慮威名遠揚的平東軍,虞家家主約束了家人,再沒有人對金塘島之外的海島,提出過任何要求,一心按照張易當初的規劃,發展金塘島。張易規劃本來就很大,是要金塘島成為東南沿海船隊的母港,集制造,修理和轉運為一體的工商港。
和虞家不同,魏坤完全把張易當成親外孫,這幾年緊跟著張易的步伐,不僅承包下平東軍的軍糧供應,平東軍打下的地盤,也都是交給魏家去開發,為了彌補人手不足,震澤淺水區的野人大半被祖茂幫魏家帶來,隨后就送到會稽山里,跟著平東軍后面開荒種地。
魏家動手后,震澤九宗二十八家很快按耐不住,把另外的野人也搶走,成為各家開荒的莊戶,藏在淺水區的野人一下子就空了,水賊再留在里面只能是各家打擊的目標,航道也就安全了。
因為平東軍在會稽,震澤水賊要么來投軍,要么成為莊戶,再也不敢打劫過往船只。
震澤治安忽然就好了,九宗二十八家和會稽的眾多小豪族,都開始組建商隊,從馬跡島購買三層竹筏后,把震澤地區特產運送到金塘島,再拉回虞家船隊從大漢南北運來的商品。
一時間,吳郡和會稽成了大漢工商最活躍的兩郡。
吳郡商業雖然發達,吳郡太守卻很難過,馬跡島張家生產的《弟子規》供應全國,卻在留地往外發售,根本不在他這里交稅,而震澤區域所有竹子都供應給馬跡島,最終也只有吳郡城外有竹林的幾家豪族,才會交稅給吳郡,其他二十八家島上都有竹林,根本不會給吳郡交稅。
吳郡沒有稅收也就養不起兵,拿日益富裕的二十八家,更加沒有辦法。就算匯報上去,條文也只能到曹節這幫宦官手里,這里是平東軍的地盤,平東軍不管,曹節當然也不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