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臧昊大軍十五里時,張易駐扎下來對軍隊進行整編,關張典韋加上張文張睿在北部尉時,都是隊率,出戰所轄士伍翻倍,出征前又各加一等,成了軍候,都可以帶兩百騎兵,張易又選了部曲兩百人,最終給原來的軍司馬留下八百余人人,讓他們跟著臧昊大軍,負責給自己押送軍資,并保持張易和臧昊的聯絡。
在這沒有通訊的年代,步兵還能通過鼓鑼加上旗幟指揮,騎兵運動范圍大,傳達命令只能靠吼,在和其他將領不熟悉情況下,張易只原帶這一千二百人去救援。
整編之后,不管服不服,告別臧昊后,直接帶著急行軍。越是長途奔襲,越能看出問題,張易沒有時間訓練他們,只能在行軍時發現問題,隨后邊行軍邊彌補改進。
從洛京到雁門郡有兩千里路,張易是騎兵部隊,不是六百里加急傳送,每天到了規定的最低行程后,都會停下來修整,又過了十天才進入雁門郡境內。
雁門郡的城墻早就被鑿得千瘡百孔,鮮卑人來去自如,自從北方草原南遷,搶了關外地盤后,面對已經開荒過的田地,他們還得找到會種地的漢人才行。
因此今年入關,他們不再是普通打谷草,而是結集大軍對雁門關示威后,就繞過關城,從小路進入關內,分散劫掠雁門郡村莊,只留小部隊在關城外逡巡。
為了抓捕足夠多漢人,跑得遠的已經快到上郡地界。張易進入雁門郡時,據逃難的民眾說,就在他們后面三天行程,就有數百胡騎在劫掠。
他們三天行程也就兩百里不到,騎兵一天就能趕到,張易完全可以圍殺那些鮮卑人,卻沒有理會,而是把這些逃難人組織起來,先給口糧給他們報餐一頓,然后逐個詢問他們來自哪里,從什么時候開始逃難的,在哪里見到鮮卑騎兵,有多少人一伙,馬匹多少,武器是什么,總之,凡是能想到的問題,都拿出來向他們打聽。
花了一天時間,張易在雁門郡簡易地圖上,標出鮮卑人多處入關地點,還有他們搶劫的移動路線,并估算出他們大概有三萬人馬。
三萬人看起來不少,可要分成了小股部隊撒在雁門郡,就不起眼了,張易想要碰上很難,更別說去圍殺。
張易把收集到的信息,寫成密信,派人送給后續部隊,讓他們轉呈臧昊。
張易說自己帶兵去雁門關缺口外,截殺鮮卑胡騎后路,還會示警引鮮卑人回歸,建議臧昊大軍不要管搶劫的散騎,直奔雁門關修整大軍,時刻準備沿著城墻推進。
因為是密信,張易說得含糊,臧昊卻一聽就明白張易的打算。
對于還沒搶劫的鮮卑人,都是下山虎,張易自己不準備去碰,也不建議臧昊去碰。
張易準備在關外伏擊滿載而歸的鮮卑人,讓臧昊等著接應他。
那些人入關早,搶劫的地方近,撤退當然也早,除了帶著財物,還押著大批漢民,不僅走不快,有了財物在身,戰心也消退不少,見到漢軍騎兵后,最想做的是帶著戰利品,和自己的部落老弱匯合,而不是死磕。
那些被抓的百姓,很可能被他們拋棄,張易沒法安排那些人,還得臧昊出兵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