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思維和儒家完全不同,張易目的是不讓鮮卑人快速發展,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鮮卑人帶走漢人,只要能達到目的,他可以先坐視鮮卑人搶劫,然后才來攔截。
從儒家的保境安民角度來看,張易次序錯了,說難聽點就是草菅人命,傳到朝廷里,必然會受到太學生責難。
臧昊權衡再三,還是按照張易的建議來做,這種仗不僅好打,能救回的人也多,從長遠來說,這是抑制鮮卑發展的最好辦法。
再說,張易已經帶兵走了,就算他要制止,也來不及了。
定下行軍線路后,張易就不再耽擱,率領一千兩百名騎兵做最后一次長途演練,一天一夜就穿過雁門郡。
鮮卑入寇雁門關已經多年,除了駐扎軍隊的雁門關城,他們無法打破,遠處的城墻早就被他們弄得千瘡百孔,張易就是從破碎的城墻中出關的,沿途也僅僅遇到三四股剛入關的鮮卑騎兵,殺掉這些百把人,掩埋好尸體,帶走馬匹后,張易的騎兵就消無聲息到了鮮卑人的后方。
出關時,遇到的都是小股鮮卑人,既然到了關外,也不能坐等,張易就帶著騎兵往草原深處行進,看看能不能找到鮮卑人留下的老弱營地。這些小部落來中原搶劫,都會把老弱帶上,否則他們來中原搶劫,家里很可能被其他部落連人帶羊全部搶走。
結果在關外三十里的丘陵地帶,張易登上高處,用望遠鏡尋找鮮卑騎兵時,居然發現有人在放羊,等他帶人潛行到高處,用望遠鏡往那邊看時,才發現那里有個簸箕型山坳,里面至少有三萬只羊,還有一千多的老弱牧民在照顧著羊群。
張易注意到這些牧民不僅人分成幾處,連羊都用柵欄分隔開,知道他們是鮮卑幾個小部落的老弱婦孺,暫時集結在一起,一邊放羊,一邊等騎兵帶戰利品回歸。
張易轉移了幾個地方,用望遠鏡看好幾個堵截點,然后就派兵摸過去準備伏擊。
當他布置好后,帶人沖過去時,負責禁戒的牧民,立刻沖過來攔截,沒等他們沖到張易面前,就被埋伏的士兵跳出來截殺。
沒辦法,鮮卑人都是弓箭手,張易帶來的只有槍騎兵,要想對付這些牧民只能用伏殺的辦法。
大漢北軍中只有一支弓騎兵,還是由胡人組建的,這么多年子承父業傳下來,也沒什么戰斗力了。
張易當然不會帶著胡人,他來這里的目的是解救被鮮卑人擄掠的人口,殺光這些禁戒的老牧人后,山坳里就只剩下老弱婦孺,都麻木地看著從天而降的騎兵。
濫殺老弱婦孺的事情,張易干不出來,也不會讓士兵干,這種失卻人性的行為很容易讓士兵變成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