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那么厲害么”
“奧利安曾經是我的屬下,他被俘了,所以他來到了香江,而我戰后因作戰不利離開了軍隊,被征召進了五處,這么多年我這是第二次來東方。”
“那第一次是”
“1963,‘大雪茄’失蹤。”
“知道了,頭。”
就在五處與何雨柱陷入這種無聲的對峙時,沉寂了幾日的怡和,終于開始了反擊,因為怡和董事會的人到了。
這一次,他們沒有選擇暴力,而是動用了更擅長的手段——輿論和商業絞殺。
《香江商報》《南華早報》等多家有英資背景的報紙,幾乎同時刊登了針對黃河實業的負面新聞。
“獨家爆料:黃河實業九龍塘項目涉嫌違規占地,地政總署已介入調查!”
“深度調查:黃河汽車廠核心技術疑似竊取自某歐洲車企,專利訴訟即將提起!”
“知情人士透露:黃河實業資金鏈緊張,多家銀行已收緊信貸,九龍塘開發有可能停止!”
一時間,謠言四起,但是這些招數好像沒什么用,因為黃河實業根本沒有上市,也沒有什么所謂的貸款問題,唯一受到影響的是沁泉的股票,問題是沁泉資金流充足,最近雖然動作小了,可還是在開店,所以股價波動也不大。
還有就黃河汽車廠的專利問題,顧元亨直接帶著律師找到了發表文章的報社,當著他們的面拿出來專利證書,就差甩在那報社主編的臉上了。
黃河實業那邊也沒有所謂的地政總署去查,工地依舊干得熱火朝天,這讓其他報紙的記者摸不著頭腦。
然后阿浪接受了采訪,甚至還帶著記者參觀了工地,并介紹了一部分規劃。
后面幾天的報紙呈兩極化,英資的還是想方設法抹黑黃河相關的企業,華資的則是在幫著澄清事實。
輿論場上的拉鋸戰愈演愈烈,最后兩邊都跑偏了,變成了英資和華資在香港的問題了。
何雨柱讓顧元亨將黃河汽車廠的專利證書、技術研發記錄整理成冊,通過中立的媒體公開發布,甚至邀請了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的教授組成“專家團”進行公開鑒定,用鐵一般的事實粉碎了“技術竊取”的謠言。
“老板還是你有先見之明啊,這些專利如果沒有提前注冊,我們不光要停工,還要面臨巨額的罰款,連賣出去的車也要召回,那損失就太大了。”
“這個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所有該取得的資質和技術產權一定要拿在自己手里,不然我們就會受制于人。”
“是,以后這件事我會安排專人負責。”
“大茂那邊也一樣,你回去后跟他溝通一下,我就不專門找他了。”
“好的。”
九龍塘項目的“違規占地”傳聞,也被阿浪用一份早已準備好的、由地政工務司早期出具的“區域改造意向性批復函”輕松化解。
阿浪甚至在記者面前“委屈”地表示:“我們是真心想為九龍塘的發展做點事,不知道為什么總有人見不得我們好。”
這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輿論反擊,讓怡和方面精心策劃的抹黑行動屢屢碰壁,反而顯得他們手段拙劣,氣度狹小。
而真正的較量,早已轉入暗處。
昂船洲,五處的臨時辦公室內,氣氛壓抑。
“針對奧利安警司的內部調查沒有發現實質性問題。他的履歷干凈,雖與何飛往來密切,但所有接觸均有合理理由,且未發現利益輸送。”一名探員匯報道,語氣中帶著濃濃的挫敗感。
“o記的王翠萍,同樣棘手。”另一名探員補充,“她負責的案件破案率極高,手段也都在明面上,廉政記錄清白,唯一的‘污點’是他是內地過來的。”
科林斯特林手中的煙快燒到手指了,他才下意識的松開手指。
他沒想到,何飛身邊的人,竟然如此“干凈”,干凈得像是刻意打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