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斌帶著安保隊伍進駐,迅速清場,接著工人進駐開始搭建圍擋。隨后大型施工機械進場,轟鳴著進行土地平整。
臨海處,簡易的樁基和棧橋開始施工,為未來的預制件下水碼頭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一座規模宏大的預制場以驚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巨大的鋼結構廠房內,按照陳勝引入的標準化、模塊化理念,劃分出鋼筋綁扎區、模板組裝區、混凝土澆筑養護區以及鋼結構焊接加工區。
從鋼鐵廠運來的鋼材在這里被切割、焊接成巨大的鋼框架;綁扎好的鋼筋籠放入特制的巨型鋼模板中;攪拌站日夜不停,高標號混凝土被泵送澆筑。
蒸汽養護設備加速混凝土強度增長。
很快,第一個龐然大物——長30米、寬20米、高15米的巨型混凝土沉箱——在養護池中揭開了覆蓋物,其規整的尺寸和光潔的表面,標志著工業化預制的高水準。
鋼結構區,巨大的門式起重機下,工人們正在焊接組裝用于碼頭平臺的巨型鋼箱梁和支撐桁架。
【葵涌現場】
陳勝坐鎮指揮。
大型挖掘機和打樁機在規劃好的區域轟鳴作業。
海上,租用的打樁船將一根根由黃河鋼鐵廠特制的超大直徑鋼管樁深深地打入海底巖層,為即將到來的“積木”奠定堅實的基礎。
現場指揮部里,巨大的沙盤和進度圖上,各個節點被清晰地標注。
陳勝協調著設計院修改細化預制件安裝圖紙,與將軍澳預制場保持熱線聯系,精確安排每一個預制件的生產、出運和安裝時序。
安保級別提到最高,史斌調派了精銳人手混在工人中,并布控了隱蔽的監控點,嚴防死守怡和可能的破壞行動。
【物流保障】
李歡聯系的內地萬噸輪如期抵達黃埔港和上海港,滿載著優質的水泥和砂石骨料。
一部分直接運往葵涌工地,更多的則運往將軍澳預制場,轉化為一塊塊堅固的“積木”。
當然事情并不會一帆風順,何雨柱因此數次親臨將軍澳預制場和葵涌工地。
某日將軍澳臨時碼頭,晨霧尚未完全散去。
巨大的轟鳴聲和金屬摩擦的刺耳聲響徹海灣。
一艘特制的重型駁船穩穩停靠在簡易棧橋旁,船上固定著一個如同小型堡壘般的龐然大物——黃河預制場生產的第一個巨型混凝土沉箱。
岸邊,“黃河鐵牛”——那臺由黃河汽車廠緊急改裝、測試后投入使用的百噸級自行式模塊運輸車(spt)已經就位。
它的多排輪胎深深壓入臨時鋪設的鋼板路基。
阿浪站在指揮高臺上,手持擴音喇叭,神情緊張而專注,陳勝和工程師站在他旁邊,拿著圖紙和測距儀,不斷核對數據。
“各組報告準備情況!”阿浪的聲音通過喇叭傳出。
“spt定位校準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