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根基
過年的時候何雨水和王思毓并沒有回香江,不過打了電話,何雨水沒有要求跟何雨柱說話,何雨柱讓小滿告訴她如果學不好就不用回來了,是鞭策也是鼓勵。
1974年的香江,空氣中彌漫著劫后余生的蕭索。
恒生指數如同退潮后的灘涂,最終在150點附近艱難地找到了暫時的支撐,曾經喧囂的交易所門可羅雀,只剩下被套牢者的嘆息和破產者的絕望。
黃河實業頂層,金融作戰實驗室的氛圍卻截然不同。
巨大的電子屏幕閃爍著恒指k線圖,那條陡峭下探的曲線末端,是一個個被精準標記的綠色圓點。
“柱子哥,恒指150點,確認筑底企穩。按照你的指令,所有目標——新鴻基地產、恒隆地產、鷹君集團、以及我們篩選出的幾家優質工業股——抄底完成。平均成本價低于其每股凈資產,甚至接近其上市發行價。資金已全部轉化為股權。”
她將一份詳細的持倉報告遞給何雨柱。
報告上,那些在股災前風光無限的地產巨頭名字后面,此刻標注著令人咋舌的低價和黃河實業赫然在列的大比例持股。
何雨柱接過報告,目光快速掃過關鍵數據,微微頷首。
“做得好。這些股權,是基石,不是籌碼。告訴所有人,沒有我的指令,一股都不準動。”
“明白。”小滿點頭。
她知道,柱子哥的目光早已越過眼前的數字,投向更堅實的未來。
石油風暴帶來的巨額財富,被何雨柱注入到了實業當中,他要把根基夯的更實。
將軍澳油庫三期龐大的工程機械已經進場,打樁聲日夜轟鳴,巨大的儲罐基礎輪廓開始顯現。
煉化廠的技術升級方案被敲定,從歐洲訂購的最新型催化裂化裝置正在裝船。
黃河遠航的船隊規模在悄然膨脹。
然而,何雨柱的目光并未局限在能源。
來自于后世的他深知,香江的根本,在于地,在于人。
“公屋政策,是我們扎根的機會。”在黃河地產的核心會議上,指著墻上掛著的大幅香江地圖,新界廣袤的土地被重點標出。
“港府為解決股災后的民生困頓,必然大規模興建公屋。這是民心所向,也是我們樹立‘黃河’品牌、積累政府信任的關鍵。”
接著他又指向地圖:“新界,屯門、元朗、沙田,這些地方的土地,價格跌無可跌。用我們手頭的現金,能吃下多少,就吃多少!不要計較一時一地的小利,我要的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發展的空間!”
“是,老板!”負責地產板塊的阿浪和陳勝齊聲應道。
他們眼中閃爍著光芒,跟隨何雨柱一路走來,深知他布局之深遠。
低價囤積新界土地,配合政府公屋計劃,意味著龐大的基建工程、穩定的現金流和未來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
就在黃河實業如同沉默的巨獸,在新界廣袤的土地上悄然圈地,為公屋建設和未來新城開發積蓄力量時,一個消息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死氣沉沉的地產界激起波瀾。
長江實業主席李超人,在記者會上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為盤活資金,回籠現金,長江實業旗下數個位于市區邊緣及新界的新盤,將啟動‘建筑面積賣房’(即賣樓)!買家只需支付少量訂金,鎖定未來單位,即可享受開盤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