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市場嘩然。
在樓市冰凍、市民普遍觀望的至暗時刻,李超人此舉無疑是試圖打破僵局,用未來的預期撬動當下的現金。
一些被套牢的小地產商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蠢蠢欲動。
消息傳到黃河實業。
何雨柱正在審閱將軍澳油庫三期的施工圖,聞言只是抬了抬眼皮,嘴角勾起一絲冰冷的弧度。
“建筑面積賣房李生倒是好魄力,想用別人的錢,撬自己的杠桿。”
他放下圖紙,對侍立一旁的陳勝道:“他想玩火,我們就幫他扇扇風。通知下去,我們在新界,特別是毗鄰長江那幾個新盤的地塊,立刻啟動平整工程。同時,放出風去,黃河實業將在這些地塊上,興建大型、配套完善的平價屋邨,首批單位,按實用面積發售,價格……定在成本線。”
“成本線”陳勝一驚,“老板,這……我們前期拿地成本雖然低,但加上基建和建筑成本,按成本線賣,幾乎沒有利潤,甚至可能微虧啊!”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何雨柱語氣平淡,卻帶著斬釘截鐵的力量,“李生想用‘建筑面積’的噱頭和未來的預期吸引買家,我們就用實打實的低價和‘即買即住’的實用面積砸碎他的預期。告訴買家,什么是真正的實惠,什么是畫餅充饑。我們的目的,不是賺錢,是讓他的樓,一套都賣不出去!”
他頓了頓,眼神銳利:“另外,聯系幾家相熟的報館,特別是《明報》,把‘建筑面積’和‘實用面積’的貓膩,以及樓買家在樓市下行期可能面臨的風險,好好‘科普’一下。再‘提醒’一下港府有關部門,當前環境下,預售樓制度是否應加強監管,保護小市民權益”
站在一旁的何雨鑫、陳勝和咸興堯互相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寒意。
老板這是組合拳:用超低價現貨擠壓市場空間,用輿論揭露行業潛規則和風險,再用潛在的監管壓力釜底抽薪。
目標明確——徹底堵死長江實業靠賣樓回血的路徑,將其拖入現金流枯竭的泥潭。
“明白!我們馬上去辦!”陳勝忙答道。
數日后。
長江實業位于沙田的一個新盤售樓處,門可羅雀。
寥寥幾個看房客,拿著宣傳單,聽著售樓小姐口干舌燥地描繪著“建筑面積”帶來的“超高性價比”和未來升值前景,眼神卻充滿疑慮。
“隔壁黃河的地塊,聽說已經開始推土了,說是要建平價屋邨,按實用面積算,單價好像才…七十多港幣一尺”一個看房客小聲對同伴嘀咕。
“七十多還是實用面積這里建筑面積算下來也要快一百了,實用率聽說才七成出頭…差太多了吧”同伴咋舌。
“是啊,報紙上這兩天也說了,買樓風險大,萬一開發商資金鏈斷了……”
“再看看,再看看。”
類似的對話,在長江的幾個售樓處悄然流傳。
與此同時,《明報》財經版一篇題為《“建筑面積”迷思與樓風險——小市民置業需擦亮眼》的文章,詳盡剖析了建筑面積與實際使用面積的巨大差異,以及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購買期房可能面臨的爛尾、貨不對板等風險,并隱晦地提及了監管的必要性。
文章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市場僅存的一絲對樓的熱情。
黃河實業在新界地塊上,大型機械日夜轟鳴,平整土地的場面被有意無意地拍下,配上“黃河平價屋邨,實用戶型,成本發售,安居承諾”的醒目宣傳,通過渠道悄然散播。
效果立竿見影。
長江實業雄心勃勃的“預售樓,建筑面積賣房”計劃,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