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聽懂就是救人的過程中不要對被救人造成二次傷害。”
“懂了。”史斌點頭。
“這片工地你們隨便折騰,我已經跟阿浪打了招呼了,等你們用完了他們那邊再進場。”
“明白!”史斌挺直腰板應道。
何雨柱在場地邊看了一會兒,對訓練成果還算滿意。
這支隊伍,至少在操作重型機械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應急響應能力。
第二天一早,起床后何雨柱對小滿道:“志愿者醫生和護士那邊,光有意向還不夠。得摸摸他們的實際水平,特別是高壓下的應變能力。”
小滿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想考核我馬上協調場地和模擬傷員。”
“對,場地有兩個,一個是泰山那邊訓練的地方,一個是鋼廠的員工醫院。”
“工地,那么復雜的地方能行么”
“情況只會更復雜。”何雨柱認真道。
“好,我這就去聯系,場地你安排一下。”
“行。”
三天后,黃河鋼廠醫院的幾個手術室和急救區被臨時征用。
通過紅十字會初步篩選的幾十位外科醫生和急救護士被分成小組,輪流進入模擬現場。
場景設置得相當逼真:車禍現場模擬區,傷者肢體扭曲,模擬出血量大;地震廢墟區,傷員被壓在重物下,需要快速判斷和穩定生命體征;還有模擬突發心臟驟停、大出血需要緊急止血縫合等等。
紅十字會派來的觀察員和黃河集團從其他醫院請來的資深專家組成考核團,表情嚴肅地記錄著每個志愿者的操作流程、判斷速度和協作能力。
一位年輕護士在模擬給“重傷員”建立靜脈通道時,手微微有些抖,反復穿刺了幾次才成功,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旁邊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年外科醫生,則在處理“復合性骨折伴內出血”的假人時,手法沉穩,指令清晰,迅速指揮護士配合完成了止血和初步固定。
考核持續了一整天。
結束時,不少志愿者都面露疲憊,這比他們在別的地方累多了,主要是緊張感太強了。
結果很快匯總到何雨柱和小滿這里。
有十幾位醫生和二十多名護士因為操作不夠熟練、或是在高壓模擬下明顯慌亂、判斷失誤而被淘汰。
剩下的,則是真正具備實戰經驗和過硬心理素質的人員名單。
“明天換場地,去泰山那邊。”
“我去跟他們說一下。”小滿道。
“我等下就安排那邊搭建臨時醫院。”何雨柱點點頭。
“好,我們分頭行動。”
第二天,位于新界西北的“工地醫院”模擬現場,氣氛可比昨天緊張多了。
這里不再是窗明幾凈的醫院,而是利用拆遷現場一角臨時搭建的野戰醫院。
軍用帳篷,簡易手術臺是用木板和支架拼成的,消毒水的味道混合著工地的塵土氣息。
環境嘈雜,遠處推土機和挖掘機的轟鳴聲不斷傳來,模擬著災難現場的混亂背景音。
昨天通過第一輪考核的醫生和護士們,換上了紅十字會提供的應急服裝,臉上帶著凝重。
他們面對的傷員情況更為復雜:有的被壓在模擬的樓板碎塊下,需要現場評估和緊急處理;有的是復合傷伴隨大量模擬出血;還有的出現休克癥狀。
要知道這些可是真傷員啊,都是何雨柱從別的醫院弄過來的,或者是工地上弄過來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這些人基本上都治不起傷,到這邊能治療還給錢,不然何雨柱可沒那么容易把人弄到這邊來。
考核難度陡然提升,不僅要處理傷情,還要在噪音、有限的空間和簡陋的條件下協作。
“醫生!這里!這個傷員脈搏微弱,呼吸急促!”一位護士大聲呼喊。
一位中年外科醫生迅速上前,蹲在傷員旁邊。他快速檢查瞳孔、頸動脈,同時下達指令:“開放靜脈通路,林格氏液快速滴注!準備簡易呼吸囊!小張,評估他胸腹有沒有內出血體征!”
護士立刻執行,動作麻利地在搖晃的燈光下尋找靜脈。
醫生則迅速用聽診器在嘈雜環境中努力分辨心肺音,并檢查腹部張力。
他必須在這種條件下,快速判斷是否需要緊急手術干預,或者僅僅是穩定后送。
另一邊,一位年輕醫生正在處理一個開放性骨折伴動脈出血的傷者。
傷口處血液噴射而出,他需要頂著旁邊推土機作業的巨大噪音和震動,精準地找到出血點進行鉗夾和包扎固定。
汗水順著他的鬢角流下,但他眼神專注,手極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