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葉軒指出了問題所在,并警告可能會產生長遠影響時,朱元璋嘴上依舊強硬:
\"別國僅是一眾蠻夷而已。
\"
\"如何能夠匹敵我大明?\"
\"無論何時,我大明各項實力都高于它們.\"
\"即便是頒布海禁,我們的航海技藝依舊凌駕番邦之上!\"
葉軒雖口頭上隨聲附和,
心里卻又感慨:
當前大明確實在諸多領域超越其他國家,但隨著后來國際格局發生變化,外國憑借彎道超車技術發展起來,而大明及以后朝代繼續實施類似海禁法規,這才引發后來一系列不良事件發生。
凡事都需要從全局考慮長遠規劃。
實際上,經過葉軒的一席點醒,朱元璋心中已然清楚此令的缺陷所在,但他內心卻無法克服這一障礙:
\"那么那些商人怎樣?”
\"要是放開海禁讓他們去經營,豈不是任由他們肆意妄為?我們還怎么管理?”
想到這些唯利是圖且剝削百姓之人,就滿腔憤懣情緒溢滿臉龐。
源于寒門經歷,他對商業階層格外排斥。
在他觀念里這類人為富卻缺乏仁心甚至敢于在國家危難時刻發災難財貨。
故長期以來推行重視農業打壓商業方針。
并且直接禁止商賈家庭后代參與科舉取士。
他篤信如果不設置海禁約束,勢必導致這些奸商與官方搶奪外貿利益,皇族優勢將遭到削減分割。
看著朱元璋滿臉憎惡狀,
葉軒暗想:
到底他對商戶存在何種刻骨恨意?
隨即回言道:
\"商人重利益沒錯,可同樣起到激活經濟發展推動作用,加速整體繁榮速度.\"
“何為經濟活力?”
朱元璋與其子初次接觸到如此新鮮術語。
依他們的理解經濟體系屬于靜態結構。
而在葉軒理念之中經濟卻是動態過程。
這般見解讓二人大開眼界如同傾聽傳說中仙人講述飛升遁術那般玄妙。
\"咱們首要任務應當正確認識商人群體實質含義,明確其真實身份定位。
\"
“其實他們可以帶動商品流通價值最大化.”
“強化市場資訊交互頻率。”
”
因為只有處在流轉環節里的物件才會體現真正價值意義。
“
要使貨物能夠順利交換,不可或缺的媒介正是商人。
他們把貨物從一處轉運至另一處,從而使商品得以流通。
如果沒有商人的參與,商品就無法抵達消費者手中。
也許有人覺得商人對國家無所建樹,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
有的人善于捕獵。
有的人擅長耕種。
獵人需要糧食與衣物。
農夫則需要肉食與獸皮。
這就形成了交易的需求。
以前,村鎮之間通過集市互通有無,主要是買方和賣方直接交流,尚無商人這一角色。
然而隨著社會進步,社會架構逐漸擴大,部落聯盟演進為國家制度。
在這種情形下,買賣雙方直接交易會面臨許多制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