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鹽來自于海邊鹽田,礦石源自于礦山,不同地域出產不同的物資。
如果購買者希望獲取這些商品,就得歷經長途旅行。
在這樣的需求推動下,流動的商販應運而生。
他們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將沿海生產的鹽運輸到國家各地,同時將金屬等商品也帶到各區域銷售給民眾。
或許有些人會質疑,商人低價買入高價售出是剝削民眾。
但實際情況并不如此。
民眾完全可以自行遠赴產地采購物品而不通過商人。
商人在其中僅僅提供了便利選項,并不存在強迫交易。
并且,通過商品的流通,商人為國家經濟繁榮貢獻了一份力量……
也間接提升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質量。
我們的大明王朝以農業為本,商業難以撼動百姓根基與農業地位……
葉軒一番娓娓道來解釋。
朱元璋聽罷,表情略微溫和一些。
不過心中仍留有一層擔憂。
商人的確能帶動經濟發展。
可是商人不易管控。
一旦取消海洋限制,這些商人可能率先搶奪皇族海貿利益。
朱元璋含蓄言道:
“此難題容易應對。”
提高商人群體稅賦,尤其是那些涉及外國貿易的商人,對于他們帶入國內的商品可以課征稅收。
此外,還需要對商人制定準則與界限。
有效管理商業秩序。
葉軒說道。
畢竟商人都是大明臣民,只要身處于此國度范圍內,自然受制于國家及朱元璋皇帝統治之下。
要是整治商人的話。
豈不是易如反掌?
朱元璋聽后頓時醒悟。
心領神會。
朱元璋對葉軒給出的商人管理辦法感到相當滿意。
輕撫長須予以肯定。
“那些商人均為狡詐之人。”
“他們本身不從事生產勞動。”
整日琢磨著如何從平民、國庫中牟利。
應當提升他們的稅務負擔。
“愛卿,你方才提及的‘關稅’具體指何物?”
葉軒一時語塞。
他已經闡述過商人的作用與價值。
闡明了商人存在的重要性,非一味謀取平民或國家之財。
其實政權與商業之間是可達成共贏關系的。
但是顯然朱元璋根深蒂固的想法未改。
仍舊維持舊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