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軒只能轉而向朱元璋解析關稅相關概念。
進出口關稅是許多國家財政收入的關鍵部分,但明朝由于還未涉及全球貨物交易,并沒有設立相關稅收機制。
最早出現的關稅制度出現在綠洲城市巴爾米拉,那時的稅率被鐫刻在海關墻面上,用于記錄邊境往來的各類商品如香油、染色羊毛、食品及其他物資的稅款。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依據不同商品類別制定差異化的關稅標準。
華夏地區曾受孟子“關市譏而不征”
的理念影響——即商人進出關口和市場只需接受檢查而不需繳納費用,因此關稅一直未能成為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然而,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一些類似關稅的形式。
例如,《春秋左傳注》中就提到過宋國商丘對貿易往來進行征稅的事跡,西周時代也出現了類似的征收形式。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以及與鄰近諸國的交往需要,西周專門設立了管理關稅的職位:“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廛”
,這一制度后來被稱為“關市之征”
。
毋庸置疑,關稅是各國維持貿易秩序及促進經濟發展的核心手段之一。
葉軒引用古代典故試圖向朱元璋闡述解除海禁后實行進出口關稅的重大意義。
“陛下,關鍵在于關稅能夠轉化為大明的重要財源。”
他慎重提示。
一旦解除海禁,則意味著皇室不能再獨占海上貿易帶來的利益,而這一部分收益無疑是一塊肥肉,朱元璋自然不舍得放手。
然而,若能清晰闡明關稅的好處,讓皇室明白即使不參與具體的海上經營活動也能獲得經濟效益,或許能讓朱元璋更容易松口。
聽到這些分析,朱元璋若有所思地問道:“關稅當真有你說的那么好?”
“確鑿無疑,陛下。”
葉軒答道,“試想我們既無需組建船隊,也不用冒險航行于大海之上,只要設置關卡,就能從往來商船中收取關稅,這是一項極佳的投資選擇啊。
與此同時,航行中的風險完全由商人自己承擔。”
他繼續補充,“此外,倘若陛下想要限制某些貨物流入我國境內,也可以通過立法明確禁止,或者大幅度增加這類貨物的稅率至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更高,來實現有效遏制的目的。”
看出朱元璋有些意動,但對方仍遲疑地說:“可是解除海禁仍然存在不少潛在危險……”
葉軒清楚朱元璋擔心的主要問題無外乎倭寇騷擾沿海百姓,以及張士誠、方國珍殘余勢力可能會勾結外敵等等。
針對倭寇的問題,葉軒覺得較為棘手。
實際上,所謂的倭寇十中有七八并非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本國沿海地區的人士作亂,所以嚴格來說,即使長期禁海也只能阻止外部人進入,卻無法徹底解決內部矛盾。
于是他委婉地提醒:“陛下,那些倭寇頻繁擾亂海岸的行為背后另有隱情。
難道僅僅是為了劫掠財富才從遙遠之地來到我朝嗎?”
“話雖如此,但他們的航海能力著實平庸,恐怕是頂著極大的危險才抵達這里。
然而海岸附近倭寇卻如此泛濫,您難道不感到疑慮嗎?”
朱元璋默默思索著葉軒的這番話語。
他隱隱覺得,葉軒言辭之間另有深意。
隨著思考漸深,朱元璋逐漸領悟了其中的意味,立刻面沉似水。
真他娘的可惡!
原來葉軒是在委婉提醒他:所謂的倭寇,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倭人,而是那些山匪和亂賊之類的在作亂。
當地的官員為了掩蓋過失、避免麻煩,便輕易將這一切都推給倭寇,以此逃脫治理不當的責罰。
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朱元璋臉色越發凝重,像烏云籠罩一般。
整個御書房的氣氛隨之驟然緊張起來。
“陛下,我之前便提到過,天下萬事皆有利弊。
解禁海貿固然能帶來益處,卻也不免會有隱憂,這些問題或許在所難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