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是要重修永濟渠和淮南水道,在座諸人也明白了過來,也是,若說他們...除了李煜之外...還有共通點的話,那便是對水利或多或少都沾那么一點。
“漕運關乎國計民生,還望諸位暢所欲言!”趙德昭見他們誰也沒有開口,又補充了一句道。
杜鎬聞言起身,朗聲道:“殿下,下官不曾治過河道,不過就是研究了些史料,也不知說的有沒有用處。”
“無妨,你且說來!”
“下官以為,治水當先明其源流,永濟渠自隋煬帝開鑿,歷唐至本朝,屢修屢淤,下官曾考《水經注》,知此渠易淤之因,在于黃河泥沙沖擊,若要長治久安,當仿漢時‘引清濟濁’之法,于上游分引清水沖刷河道。”
趙德昭點頭,遂即道:“杜校理博古通今,此言甚善,只是如此一來,工程浩大,如何調度?”
杜鎬轉頭看向喬維岳,“具體實施,喬大人要比下官知曉得多!”
喬維岳聞言瞪了杜鎬一眼,他一個知其理論的說起來簡單,可具體實施,卻是難的,他倒好,直接甩給了自己。
“下官記得,喬維岳在江南時,也曾為淮南轉運使,好似曾改良過水閘?”李煜突然開口道。
喬維岳忙躬身道:“是,下官依據運河水量改良水閘,可讓漕船通行時逐級升降,省卻拉纖之苦,今永濟渠淤塞,下官以為,也可分段疏浚,并設復閘以調節水位,如此,既免泥沙沉積,又利舟楫通行。”
喬維岳說著轉頭看了幾眼,見沒有筆墨,說道:“下官屆時可將圖紙畫出,何處設斗門,何處拓寬河床,若輔以杜大人‘引清濟濁’之法,想來定事半功倍!”
“《唐六典》有載,昔年修漕渠,須調民夫十萬,耗糧五十萬石,今若仿效,需先核算國庫能否支撐吧!”說話的是趙德芳,他今日得了皇帝的話,也去了趟工部,將曾經修河道的記載翻了不少,其中都記載了修渠花費,可都不是小數目。
“下官建議可分三年施工,先疏浚要緊河段,再逐步完善,以免勞民傷財!”杜鎬說道。
“耗費問題,屆時得由你們出了方案計劃之后才能核算,先不說這些。”趙德昭對于大宋如今的收入是有信心的,若實在緊張,那就先修永濟渠,淮南其余河道緩一緩再說。
先提出建議的都是原江南國的人,眼看著連李煜臉上都多了幾分笑模樣,胡思進和羅處約二人對視了一眼,心想他們吳越水系也多,不就治個河嗎?有什么難的!
“殿下,”羅處約起身朝趙德昭拱手,“下官有一法,或可助喬大人精準測定河床淤泥深淺,名曰:水平測淤法。”
“哦?還請詳述!”不說趙德昭,便是喬維岳都來了興趣,這名字他可沒有聽說過。
“還請殿下給下官一張筆墨紙張!”羅處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