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舊都忽漢城,城中渤海遺民們歡呼雀躍,契丹人的旗幟終于被扯下,換上了他們渤海的旗幟。
大延琳和烏玄明身披鐵甲,站在城墻上俯瞰著這座終于被奪回的故都。
“百年屈辱,今日終得雪!”大延琳高舉長刀,聲震四野。
烏玄明站在他身邊,面帶微笑,但眼底卻是閃過一絲深沉。
雖是收回了所有城池,可接下來才是一場硬戰啊!
當夜,不管是留在渤海舊地的渤海貴族也好,還是從遼國逃回的渤海貴族也罷,都齊聚在忽漢城王宮舊址,商議復國大計。
“分而治之?這萬萬不成!”
烏玄明此前的意思,是他治渤海舊地北邊城池,仍稱安定國,而大延琳打下的渤海南邊城池,便讓他去統領。
這些渤海貴族許是從哪聽到了這計劃,一開口就否定了他們商議的結果。
“好不容易收復舊地,難道還要再分裂成兩個國家?不成不成,我不答應!”
在座的沒有一個貴族同意分而治之,在他們看來,渤海國就該是南北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一點都不能少。
烏玄明和大延琳既然要統領渤海舊地,自然不能不聽這些渤海貴族的意思,若一意孤行,怕動亂還得持續。
女真、契丹在旁虎視眈眈,巴不得他們內訌,好再來咬一口肉,不能再有分歧。
可立何人為王,這便是放在諸人眼前的問題。
“渤海既復,便該巡回皇族后裔!”其中一個老者走出,“我聽聞當初國主有一子流落女真部落,若能將其尋回,便是最合適的人選。”
前任國主大諲譔有四子,大昭順、大光贊、大禹謨以及大光顯。
前三子已是死在臨潢,只剩大光顯一人,但他流落女真哪個部落卻是無人可知。
聽到這話,大延琳握緊了腰邊刀柄。
他好不容易和烏玄明一起復國,將契丹人趕走,可立國主一事,竟然就要將絲毫沒有出力的大光顯迎回來?
自己也是大氏,雖是皇族偏支,如何就擔不起國主之位了?
大延琳的反應俱是被烏玄明看在眼中,他輕輕朝后邊點了點頭,很快有人出列道:“國不可一日無君,難道大光顯一日找不回來,渤海就一日無王?照本將看,大延琳將軍也是大氏后裔,且此次復國,大將軍居功至偉,何不就立大將軍為新主?”
“這怎么成?”那老者立即反對,遂即反應過來自己反對得太快,忙朝大延琳道:“將軍莫要誤會,我并不是否認大將軍的功績,只是皇室血脈不可混淆,待大光顯回國,大將軍也可為兵馬大元帥,共復山河!”
大延琳對于烏玄明會為自己說話也是奇怪,不過立國主一事,本就沒烏玄明什么事,他的身份充其量便是個貴族后裔,要做渤海的高官可以,可要做王,殿中所有人都不會答應。
但這些貴族也同樣固執得不讓自己登位,眼看情勢焦灼,烏玄明淡淡開口道:“不若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