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目光都看向烏玄明,但聽他道:“在迎回大光顯之前,便讓大延琳將軍攝政,畢竟剛剛復國,朝堂有不少事需要處置,也是為了渤海和百姓考慮。”
殿中貴族聞言也覺得有理,攝政而已,大延琳還是夠格的。
“好!”諸人點頭應下。
大延琳朝他們拱了拱手,又道:“多謝諸位信任,既然如此,本將也還需人手相助,烏將軍,暫請你為本將副手,共同治理,如何!”
烏玄明笑著點頭,“恭敬不如從命,聽大將軍吩咐!”
接下來,大延琳又委派幾人穩固政權和安定民心,比如在忽漢城雕刻復國碑,記載此次抗遼功績,當然主要是要突出大延琳和烏玄明的功績。
此次,雖還沒尋回王裔,但也派了使臣赴大宋、高麗、日本,尋求外交上的承認。
最重要的國內五京留守,大延琳也安排了將領,有他自己人,也有烏玄明的人。
而后,便是處置遼陽府的契丹留守官員,若有想留在渤海國的契丹人,必須要剃發,留渤海人的傳統發式,若還有人留契丹髡發,一律按謀逆罪論處。
而后,恢復渤海國三省六部舊制,自貴族中選用合適人選任職,開放龍泉府海港,重啟海上貿易來恢復民生。
因為戰爭而導致的荒田,也重新頒布法令,允許民間自行墾荒,免稅三年。
同時,重鑄渤海自己的錢幣,誓要將所有遼國統治的痕跡抹去。
“但眼下我渤海還是勢微,定要尋求大宋庇護才好啊!”這些貴族能答應大延琳暫為攝政,也是因為大宋最先接觸的也是大延琳,而此前送來的國書,也特地是給到了大延琳,為其復國而道賀。
雖沒有寫明支持大延琳稱王,但其態度也是讓諸人不得不重視。
“也不知大光顯有沒有子嗣,不然可派為質入宋,還能以此請求大宋給予弓弩還有火器制造技術。”有人嘆了一聲。
大延琳聞言不覺好笑,大宋難道會因為送過去一個質子就將那些技術送給他們?
未免想得太好了!
“使者入宋時可以提一提此事,但具體大宋會不會給予支持,或者給予何種支持,還是不要太抱希望得好!”烏玄明朝諸人道:“但我們可先稱臣納貢。”
他們目前最大的敵人還是遼國,而女真完顏部也同大宋捆綁緊密,他們已是稱臣,渤海國為何不能照做?
屆時不管遼國再發兵,還是完顏部同他們有矛盾,大宋不會因為渤海國沒有稱臣,而有所偏幫。
“好,那就擬表,如此一來,禮品也要備得豐厚些才好!”
之后,他們又商議了諸如重新編撰史書,恢復渤海文字,每年舉辦紀念抗遼勝利的活動等。
會議散后,大延琳回到自己住所,臉上陰沉得可以滴出水來。
幾個親信上前,說道:“將軍不必同那些老頭一般見識,就算找回大光顯又能如何?兵馬都是大將軍你的,也只聽你大將軍號令,屆時讓他將王位傳予大將軍你,誰敢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