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術,各有傳承,雖良莠不齊,卻亦是無數醫家安身立命之本,維系著民間醫療網絡的基底。
若因朝廷之力扶持一家而致使百家凋零,非但奪人生計,有損陛下仁德之名,更可能使得許多有價值的醫術秘方就此失傳。
于長遠來看,是醫道之損。
更何況,這種驟然打破平衡的做法,容易引起不滿甚至動蕩,并非治國良策。
更深一層的隱憂在于,如此強大的、近乎壟斷性的醫事機構,若完全倚賴宮廷輸血壯大,其本身雖為楚天青所創,卻難免逐漸被視為皇權的延伸。
其興衰榮辱,皆與皇家緊密捆綁。
一旦日后經營稍有差池,或出現難以預料的醫療糾紛,其反噬之力,亦將直指宮廷體面與陛下聲望。
這其中的政治風險,不可不察。
因此,他的沉聲告誡,其核心是希望這醫院的成長,需遵循一定的“道”,而非僅僅依仗“勢”。
要在濟世惠民與維系行業生態間找到平衡。
楚天青自然明白房玄齡在擔憂什么,畢竟這種事他之前就已經想過了,而且還跟李世民提過,要不要增加診費,只治療一些疑難雜癥,或者重癥,尋常病癥還是交給那些老大夫。
懸乎濟世,絕非僅憑一腔熱血與超越時代的知識就能實現。
它需要扎根于當下的土壤,需要考慮錯綜復雜的世情與人心。
自已掌握的醫術如同利刃,可活人,亦可無意中傷人。
傷及那些依靠傳統行醫方式生存的大夫,破壞已然形成的、雖不完美卻勉強運轉的醫療生態。
若因自已的“善舉”,導致無數醫家失業,秘方失傳,甚至引發社會層面的抵觸與動蕩,那這“濟世”二字,反而成了罪過。
因此,濟世,也需要“術”。
需要審時度勢,需要權衡妥協。
他曾向李世民提議的“提高診費、專注重癥”,便是一種無奈的“術”。
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劃下的一條界限,試圖以此為自已,也為傳統醫者們保留緩沖的空間。
所以,現階段,楚天青是打算把醫院弄成大唐的“梅奧診所”。
也就是“集眾智于一體”的模式。
梅奧并非依靠一兩個神醫,而是將不同領域的專科醫者匯聚一堂,共同為復雜病例商討出最佳方案。
在此處,他無需立刻變出無數個精通現代醫學的大夫,卻可以嘗試建立一個“疑難雜癥會診”的機制。
可邀請長安城中有真才實學、心懷開放的老名醫參與,將傳統醫學的辨證與現代醫學的洞察相結合。
如此,非但不是擠兌,反而是抬舉和融合,將競爭者變為合作者,博采眾長,反而能促進醫道交流。
同樣,梅奧診所還堅持“教學與研究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