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燈之下,亦有暗處。何況秦人新得陳地,無法將秦國那一套立刻搬過來,與其在荒野里流亡,不如留在此處。不僅更為安全,且我人脈熟識,有不少受我恩惠的人能為吾等所用。一旦時局有變,陳縣通衢之地,也方便行事!”
于是,張耳陳馀便在陳縣隱藏了下來,棲身里閭市井之間。果然如他們所料,城內數萬人口,加上戰爭逃亡進來的人,加起來近十萬之眾,秦人根本無從查驗,只能讓各里閭把在住人口的籍貫、姓名報上來,給他們分發新的驗、傳。
張耳陳馀來到陳縣很長時間了,一口本地方言講的十分流利,便冒充是附近陽夏縣人,逃亡至此,就這么拿到了秦國駐軍分發的“良民證”。
張耳剃了自己的頷下長須,裝成兄長,做販夫的勾當,陳馀則蓄起胡子,裝作弟弟,以儒生身份為遮掩。
當時的二人,還帶著一絲項燕再創奇跡的期望,然而事與愿違,上個月,消息傳來,項燕戰死,壽春淪陷,楚王也被俘……
二人不知道昌平君繼了王位,只以為楚國已徹底亡了。
但這時候,卻又有一個機會擺到了他們面前:秦王來陳縣了!
張耳陳馀一開始也沒什么想法,但一個同樣躲在陳縣的韓國人卻找到了他們,提出了一個建議:
“秦南面而并五國,雖是其六世之勝,積勢久矣,但仍離不開秦王政頗有雄略,欲并盡天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遣謀士良將如揮手臂,發數十萬大軍如赴圍獵。故七年之內,已滅五國,此千古未有之事也,政亦百世未有之君也。”
“故欲阻秦兼并,欲使五國光復,已非兩軍交鋒之事,當效燕太子丹,以刺客殺秦王,我聞秦王長子亦未成年,若秦王死,則主少國疑,兼并之事可稍緩。”
那韓客言罷,對著張耳、陳馀長拜及地:“良之所以離開新鄭,遣散僮仆三百,弟死不葬,何也?毀家紓難,愿求猛士刺秦王!非但想為韓國報仇,亦是想為各國人士的復國贏回一點希望!愿張俠、陳君能與我共謀大事!”
……
回想到這里,陳馀只感覺脊背發涼,那位韓人張良行事頗為縝密,每一步都計劃得很妥當。
三人分工合作:張良負責出錢;張耳負責利用自己的游俠人脈,尋找孔武有力又有膽略,與秦有仇的壯士;陳馀則被安排著,打探清楚秦王的行蹤、守備情況,看能不能找到機會。
他正苦于無從下手時,卻于昨日,在陳縣北門,遇到了匆匆入城的叔孫通……
陳馀得知叔孫通要去見秦王,不由大喜,他當然不會讓這個魯儒去做刺殺之事,只是請他幫忙打探秦王身邊的虛實。
叔孫通當時也滿口答應,不過,就在陳馀得意洋洋地將此事告知張良、張耳后,張良卻立刻起身問他。
“那叔孫通,陳君是如何認識的?”
陳馀老老實實將他們相識的事說了出來,張良更是勃然色變:“俗諺道,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刺秦之事本是機密,陳君卻將事情告訴了一個相識不過月余的人,事恐泄矣,恕良不能再奉陪,告辭了!”
說罷,張良便單方面中斷了與二人的合作,不知所蹤,陳馀一邊罵張良膽小,卻也有些擔心叔孫通那邊。
當張耳安排手下見叔孫通大搖大擺地跟著秦王車駕出入陳縣行宮,頭戴博士之冠,還與一個秦吏作揖而別時,陳馀只以為這廝已經叛變革命了,所以才潛伏在他住處,有了眼下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