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等可知,不管楚國遷都幾次,不斷吾等國破家亡幾回,總是會將新的都城,命名為郢。”
年過七十,卻越來越多智的居巢人范增來到項羽和英布旁邊,捋著胡須道:
“楚都最初在丹陽,名為郢,后來因為各種緣故,或因邦國壯大,或因避強敵,遷了許多回,但不論怎么遷,新的都城,還是會命名為‘郢’。”
在蔡賜獻上的《楚居》里,就有鄢郢、載郢、湫郢、樊郢、為郢、大郢、鄀郢、郊郢、美郢無數個都邑名。
但前綴是什么不重要,是郢就行。
郢,才是所有楚人亡魂當歸的故土。
所以宋玉所寫,由蔡賜用楚地方言大呼的《招魂》里,才要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讓游散許久的忠士亡魂,歸于名為“郢”的家鄉--壽春,最后的郢都!
這是八百年延續的傳統,楚人,尤其是楚國的貴族,這群帝高陽之苗裔們,有一種較之于其它諸侯而言,更強烈的念祖、愛國情感。
項籍便是如此。
“魂兮歸來!反故居些……”
生來容易動感情的項籍也難以自禁,跟著蔡賜念了起來。
他記得的啊,在楚國滅亡前,項家在壽春城里也有府邸庭院,他家有高高的大堂和深深的屋宇,亭臺重重樓榭,一覺醒來,睜開眼就能瞧見雕刻的方椽,畫的是龍與蛇的形象。
走出居室,大門鏤花涂上紅色,窗戶刻著方格圖案,年少的項籍踮起腳尖,便能看到城東的山嶺,這時候,大父項燕的手總會撫過他頭頂,祖孫對視而笑。
那時候自己尚小,整日與兄弟們舞動木劍為樂,叔伯們濟濟一堂,籌辦大父的六十壽宴,庭院內,舞女羅列登場,樂師安放好編鐘,設置好大鼓,把新作的樂歌演奏。
唱罷《涉江》再唱《采菱》,更有《陽阿》一曲歌揚……
家人們高高興興快樂已極,一起賦詩表達共同的心意,酣飲香醇美酒盡情歡笑。
可這一切繁華盛景,其樂融融,都被秦人毀掉了。
祖父戰死沙場,尸身為秦人所戮。
忽然間,國亡了,家也沒了!
項籍怎能不恨,怎能不日夜想著復仇?
怒氣在胸,項籍怒吼咆哮,本有些緩慢哀情的楚賦,竟帶上了一份雄壯!
“魂兮歸來!去君之恒干,何為四方些?”
項籍仿佛看到,在自己高聲所唱招魂聲中,大父項燕,他的父親,氏族的好兒郎們,還有在戰場上壯烈犧牲后,卻被秦人砍了首級的十數萬將士!
他們的亡魂正源源不斷往壽春而來,旌旗十萬,欲斬秦寇!
最先是項籍,而后是五千楚人中,不斷有人跟隨少將軍,重復那些略顯拗口的話……
“魂兮歸來!入修門些。”
但再拗口,也是熟悉的楚言,比陌生的關中雅言好親切。
楚不止是一個國名,還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是不是楚人,一張口便知,秦人笑他們鳥語鳩舌,但哪怕是鄉間氓隸苦悶時唱的《下里》《巴人》,也能喊出一股不服周的豪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