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上臺后,為了應付南方戰事,東方叛亂,加賦已到了瘋狂的境地,僅二世元年,就加征了四次……
每個地方,都有富裕的閭右和貧賤的閭左,口賦卻是一視同仁,不論貧富。
官府一再加征,對富者生活毫無加征,中人之家勉強應付,但貧賤之民,就受不了了。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貧苦之民因為交不起口賦,而生子輒殺,溺死在田間地頭的人間慘劇……
當時關中就有一句童謠:”渭水不洗,口賦起!“
一年多下來,百姓之怨已不輕,這也是胡亥倒臺后,地方上無一人憐之,而多是心安理得從了攝政府的緣故。
可現在,武忠侯卻一改胡亥、趙高之惡政,不但承諾今年不再加征,來年也依法只征一次,還令孩童口賦減半……
如果說,讓宮女出嫁只是在向北伐功臣將士分利,那這項舉措,和減租焚券一樣,卻是扎扎實實澤陂百姓,給故秦民好處了!
繁衍是人類天性,誰家不想子孫滿堂?
楊喜不知道,對此,黑夫和張蒼是有一番計較的:”孩童口錢本就是用來治宮室,養龐大的少府產業人口,如今宮中已空,這筆錢,便可稍減了。此令一下,田間不知會少去多少溺嬰,平均下來,每年又能多增多少口數?“
在政策上鼓勵生育,增加天下人口,這是黑夫從現在就要開始謀劃的事,秦朝能掃平周邊四境,卻難以守之,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口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拓殖,如今天下板蕩,又損失了多少蕓蕓性命,得花多少年才能恢復過來。
楊喜離開后,武亭長咀嚼著這些聽來的新聞,除了減孩童口賦,武忠侯還將頒布另一項善政:
”里閭中六十以上的老叟,不但盡免其口賦,更每年賜布一匹,七十以上賜兩匹……“
他明年,可就要滿六旬了……
對新政府的觀感,漸漸從觀望,生出了些許好感來。
這時候,武亭長的侄兒,卻對著楊喜遠去的背影吐口水。
”不就是一個降將么?他得意什么!“
武亭長掄起巴掌,狠狠打了侄兒一下!大罵道:
“楊喜是帶頭投誠了不假,可他由此保全了寧秦子弟的命,又帶著他們在西河抗擊六國群盜,那時候你在哪?啊!”
他侄兒一臉發懵:”叔父,你不也一起罵過么?“
”一派胡言!“
武亭長又甩了他一巴掌,義正詞嚴:
“寧秦之所以還安寧,未被六國屠戮,楊喜等人之功也,誰還敢亂嚼舌頭,休說你是吾侄,就算是親兒子,本亭長也要親自押著去見官,告他誹謗功臣!”
……
PS:抱歉晚了點,標點還沒改,慢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