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樊城布防圖呈予劉表后,劉備敏銳察覺,漢水一帶的戒嚴態勢明顯緩和。
就拿轉運新野鄉民之事來說,過往盤查繁瑣,如今卻寬松不少,百姓往來通行變得暢順,周轉效率自然是大幅提升。
數日后,劉表的回函和新一批的糧草一并送達。
信中,劉表對劉備所提一并遷移樊城鄉民至油江口之議表示認可,并承諾積極配合。
不但批準于油江筑城安置樊城之民,各級官吏相隨遷移至此,以圖保境安民、共御外敵。
但派兵攻打許都之事,劉表認為事關重大,請容再議。
一切都按徐庶的規劃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而就在這時,斥候又帶回一個令劉備無比驚喜和振奮的消息:諸葛亮游江東而歸,可能已經回到了隆中……
沒人能知道,劉備當時的心情激動到什么程度。
連他自己也無法形容。
如此一來,便又有機會去請孔明了。
他立刻和部將屬下提出七入隆中的決定。
但大家對此事的態度卻都顯得十分消極。
張飛首先表態:
“大哥啊,你該不會真要去請他個千八百回吧!六次啊,六次人家都不理咱,咱還去那自討沒趣作何?!
咱有徐元直先生,自不怕拿曹軍再來,沒必要非在一棵樹上吊死啊!”
就連平時沉穩持重的趙云也表達出自己的不理解:“主公,三哥說的在理,在下也認為此人心志不在此地,不必過分強求!”
簡雍也勸道:“此人有意躲著主公,就算這次歸來,想來也是在別處碰壁,無所去處才回隆中。其若有意,自會來樊城自薦,我看不必去也!”
“別處碰壁?”
聽到這四個字,劉備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他心中暗道:孔明別處碰壁,定是旁人有眼無珠,我若誠心相待,其必然安心歸我。
前世孔明先生為我大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今生我必傾盡全力護其周全!
于公,委以重任,悉心問詢,讓其才略得以盡情施展!
于私,待之如手足兄弟,解其生活之憂煩,予其高位,護其子嗣,以報其前世之恩情,亦不負我求賢之赤誠也。
想到這,劉備朝眾人莊嚴道:“各位,我堅信孔明絕非自作清高之人!我曾言,即便千顧萬顧也要將其尋來,此非一時沖動之妄言,而是我深思熟慮后認定的結果。
各位兄弟友朋若還相信我劉備的識人之明與用人之誠,便莫要再勸。待我求得孔明,自見分曉!”
劉備將話說到這個份上,其他人也不好再說什么。
但都不大愿意跟劉備去了。
劉備也不介意,他理解屬下的情緒。
這次,他將新野樊城托付給徐庶等人,自己帶上劉封關平二將,準備七入隆中,去請孔明!
……
此時此刻,寒冬已盡,正值早春。
諸葛亮確實回到了隆中。
此時的隆中,已舊貌換新顏。
精美的欄桿環繞四周,嶄新的屋舍在春光下顯得格外寧靜,朱紅色的門窗透著古樸而典雅的光輝,庭院中的青石小徑蜿蜒曲折,小溪水潭,涼亭步廊,布局考究,真乃絕妙雅致之地。
看到此時的茅廬,諸葛亮苦笑著搖搖頭:
“主公啊,此地我又不能久住,你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
閉上眼,又想起劉備的樣子,心中又泛起無盡的愧疚和感動!
皇叔待我如此,我若不能助其恢復漢室,真有負皇叔的知遇之恩!
接著,他要將家中之事做最后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