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成都城正經歷一場大戰。
曹操等不及了,面對著北方未知的恐懼,他憂心忡忡。
十日之內,再攻不下成都,他就必須得撤兵,回長安了。
這是他和荀攸的約定。
也是他和自己的約定!
不是他不想要益州這塊地,而是沒辦法。
他知道劉備要打來了。
也不是說曹操不敢在此地和劉備拉開陣勢再打一仗。
而是曹操心中清楚,此時內憂外患,腹背臨敵,一旦久陷益州戰局,恐怕北方那邊就要出亂子了。
這是他經過多方面權衡,做出的理智選擇。
當然,就算退兵,亦非將整個益州都給劉備。
他會讓麾下名將占據廣漢、綿竹、巴西等軍事重郡,然后親率大軍長安,再徐圖兩川之地。
這就相當于占據了半個益州。
然后全力防守,只要不被劉備奪回,他依然持有大戰的主動權。
于是,這最后十日。
曹操大軍對成都城展開了猛攻。
前三日,曹操屠江原,獲人尸以投城池,奪糧草以資軍用,掠錢財以賞軍卒。
曹操不想這么做,但沒辦法。
他不想退兵。
一旦退兵,就意味著讓之前所取得的巨大戰果大打折扣。
最好的結果是直接奪下成都。
而后據險而守。
將劉備的勢力徹底逼出益州之境。
為此,他不惜和江原百姓撕破臉。
用他們的命,換取軍隊的士氣和破城的先機。
那么,曹操難道不會擔心他這么做會被益州之民所恨?
對此,曹操心有權衡。
一開始,肯定會被益州百姓所記恨,認為我曹孟德相較劉玄德是個大魔頭。
但一旦攻破成都。
必大肆封賞益州籍將官。
然后撫恤成都周邊郡鎮。
譬如:
八人相交成友,一人因故乃為我所害。
起初七人或怨我畏我恨我,然待我得勢,將那人之資厚賜余下七人,再使七人爵祿高升。
然后告訴他們:違抗我的人,我必誅之;
然而你們是從命者,我善待之唯恐不周,豈會加害?
他們還會恨我?
謝謝我還來不及。
曹操精通權術,亦洞察人心。
故而屠城無數,亦有大把的人追隨。
人心有時就是這樣。
一旦成事,很多錯誤就會被改寫。
很多人認為這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也有的人說,這是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無奈之舉。
還有人會說,曹公性情中人,有王霸之志,自不會被所謂的仁義道德束縛手腳。
更有人說,這才是一個成功者該具備的品質。
縱有千夫指摘于前,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曹操深諳此道。
故而,此時之成都正遭駭人之攻伐。
這一戰,曹操是不惜代價的。
但見曹軍旗幟蔽野,戈矛如林,于城外列陣鼓噪,聲震屋瓦。
曹操金盔紅袍,立于戰車之上。
他親執金鼓,怒目叱喝,喝令士卒以沖車撞門,以火箭焚堞,勢若雷霆。
更驅老弱百姓為前驅,踐踏拒馬、填塞壕塹,哀嚎之聲徹于四野。
城中周不疑面色凝重,率疲卒往來巡守,箭矢告罄則以石礌拒敵,城墻數處崩塌,猶率死士負土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