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話讓劉循陷入沉思。
的確,相對于一時泄憤,妥善的把弟弟救回來,才是父親最愿意看到的事吧。
他當初并未想到此節,不認為以張松家眷能換得劉闡。
今聞劉備之言,反覺此事或有轉圜之機。
“伯父,這可行嗎?”
劉備凝神道:“此曹操南下,張松獻計出謀,必對其有大用。曹操雖心不愿,但他為了拉攏益州之士,或許真會這么做。然二公子亦為其安定綿竹有一些用處。他愿于我們相換固然是好,倘若他想利用二公子,而不肯換,亦會惹張松等益州之士心中不滿,使其背心離德也。”
順著劉備的思路深想,劉循方知劉備的眼光和格局遠非自己可比。
“這樣一來,無論曹操肯不肯換,都必將陷入被動!”
劉備慨然頷首:“正是!”
劉循欣喜,躬身抱拳:“全仗伯父。”
劉備亦借此升帳,召益州文臣商議此事。
正好也借此機,好好認識一下益州的這些文臣名士。
他走下去,官員一一介紹自己。
“在下董和,參見劉皇叔。”
原來這個身材修長,儒雅穩重之人就是董和。
劉備心中回想:
對了,阿斗說他生活極為簡樸,“家無儋石之儲”,衣物器具僅夠自用,連妻子兒女也“食不重味”。
他曾勸我不要東征孫權,我未聽其言,致有大敗。
他的兒子董允亦是出師表中所提之人,我漢后期肱股之相。
沉思間,又一人上前施禮:
“在下費觀,見過劉皇叔。”
這人身量挺拔,面容俊朗中透著沉穩。
他朝劉備長揖及地,腰帶上的玉片隨動作輕響。
劉備心中回想:
對了,此人乃劉璋長女婿,當年守綿竹時與李嚴一同歸附于我漢。
記得阿斗說他年少有才,卻英年早逝,卒時不過三十七載。
他任江州都督時,曾整飭防務,使東川水路安然無虞。
可惜天不假年,不然或能與傅肜共鎮東吳邊界……
哎,可惜啊,不知此生讓其駐江陵防事,能否受到張仲景之蔭庇,多活一些年歲……
正此時,一人邁步上前:
“末將黃權,字公衡,參見劉皇叔。”
黃權身形敦實,眉目間自帶沉穩與剛毅,兩顆門牙盡落,卻毫無頹唐之色。
他躬身相拜,目光沉穩如淵。
劉備心中喟嘆:
當年若聽公衡之言,不伐東吳,何致夷陵之敗?
可沒辦法,吾弟之仇,怎可不報啊!
猶記阿斗所言,黃權曾力諫“閉境拒守”,卻在我東征之時,隨我共征江東。我兵敗時,其歸道被阻,不得歸蜀。
他選擇寧降曹魏,也不背主投吳。
那種局面,他真的沒辦法。
此乃真忠臣也,卻被我棄在曹魏不得安歸。
甚憾也!
阿斗說,他在魏仍念蜀地,其子黃崇后為尚書郎,隨諸葛瞻戰死綿竹……
若丞相北伐之際,得此人相助,何啻如虎添翼耶?
這時,又有一高大魁梧的將軍上前抱拳:
“末將吳懿參見皇叔!”
這人身材頎長,著墨袍甲胄,眉宇間盡是宿將沉毅,正是吳懿。
劉備心念微動:
阿斗乃言,吳懿將軍乃陳留吳氏之后,曾隨劉璋入蜀為中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