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羕無奈嘆氣:“君侯可知,高嶺通往何處?”
“何……何處?”
“發羌所居,黃土高阜也!”
“啊?”
夏侯惇自知,那里是荒陬萬里,人跡罕至,風沙酷烈之地。
中原諸侯,無人覬覦那里。
丞相就算是要躲避馬超,亦無必要躲向那里。
你看看咱們,在西平之地盤桓至此,仍未被馬超之軍再襲。
何故南轅北轍,奔逃那般之遠?
此非自送絕路耶?
但至此時,夏侯惇仍然不愿放棄最后的希望。
“汝既言丞相已薨,然何不見其尸?”
夏侯惇已做好了決定。
若曹操真死于這場沙暴,他也要尋找到曹操的尸體,以帶回許都安葬。
對自己,對曹家,對天下也算有個交待。
而彭羕接下來的話,恰好打消了他的決定。
“君侯可知,馬超素諳涼州地利,既已克捷,何以不乘勝而進,反至此杳無蹤跡耶?”
這正是夏侯惇疑惑之事。
按常理,馬超既經此大勝,縱避沙暴,今沙暴已息數日,夏侯惇于西平大張旗鼓尋曹操亦有數日,何以馬超竟杳無蹤跡?
令人想不通,完全沒有道理。
但在彭羕看來,只有一種可能。
“馬超之志,唯在丞相耳!倘若丞相未被其所獲,他自會再引兵尋之,哪怕翻遍西平之地,也要尋得丞相;然……倘丞相已為其所害,或為其所執,則……則其再無引兵至此之必要矣。”
一番話,完美的解釋了為何沒能發現丞相的尸體,更完美的解釋了馬超為何沒在此地?
是啊,倘若丞相為其所奪……
那他自不會再將咱們這些人放在眼里……
想到此,夏侯惇又頹然坐下。
一行淚水簌簌下。
而主營帳外,眾將聞此言,皆含淚絕望,崩潰大哭。
……
那么問題來了,馬超又去往何處?
原來,馬超心知所遇之沙暴百年不遇。
自退陰平暫避。
后見陰平狹道俱被山火所毀,亦無雷定消息,心覺擔憂。
馬岱卻勸他:“必是曹賊縱火,雷將軍或退居北地。”
如今馬超亦無法通過陰平道與雷定通聯,心再一想,若得往東,可至綿竹廣漢!
曹操既已敗退,劉皇叔必已獲益州全境。
念及于此,馬超大喜。
他今已誅曹洪,必得大功。
猜測曹操恐難脫沙暴之厄。
縱使其僥幸得脫,北向趨往涼州,必遇諸葛軍師之營壘,曹賊亦無從遁形。
馬超自知劉皇叔以夏侯惇換回馬騰歸涼后,便仰慕皇叔大名,早渴望一見。
今得此機,正好先見皇叔,正經歸附,再圖后計。
于是,馬超既不追曹操了,也不聯雷定了,而是直接率兵往東,迫不及待的和劉備見面去了。
那么,劉備現在又在何處?
他在籌備糧草。
短短半個月,他已奔波數地。
三十萬斛,不是一個小數目。
但為了保全益州百姓,他責無旁貸。
所幸,正值秋收之時。
終舉益州之全境之力,必全此數。
當然,劉備此征,所虧欠之地亦無數,不少地方百姓甚至獻出過冬之糧。
劉備唯有保證,待荊州糧草運入,再行補還。
縱使益州傷筋動骨,糧草終是湊齊了。
正欲再遣使聯曹,卻得消息,曹操主力大軍北退陰平現在卻不知去往何處。
川北大地上,卻有大批殘敗饑困的曹軍殘卒,正流往綿竹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