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一些讀者問題。
有人說,孫權亦是當世豪杰,掌權后,奪交州,收荊州,使地盤由一州變成了三州,功績遠遠大于父兄。
于曹魏蜀漢作戰,赤壁夷陵濡須口石亭亦皆有大勝,曹魏對東吳投入的兵力遠大于蜀漢,東吳給曹魏造成的壓力也遠遠大過蜀漢。
為何在你書中孫權如此不堪。
先說第一點:
歷史上孫權奪二州,皆為奪盟之利。
殺關羽,斬吳巨,屠士燮一族,因為很多人不清楚后二者,故而總拿劉備奪劉璋益州以謂背刺。
兩者區別還是很大的。
張松信件暴露之前,劉備縱有奪益州之心,卻無奪益州之舉。
更放棄了鴻門宴伏殺劉璋這樣的天賜良機。
若換孫權,劉璋這一次見面估計就沒了。
而在信件暴露之后,劉璋已有截殺劉備之舉,劉備才有反奪益州之實。
可謂形勢所逼,互有對錯。
不能單以背刺言之。
孫權對關羽就不說了。
就當孫權久為關羽所欺,氣憤不過。
然對吳巨,是在吳巨選擇歸附孫權時,孫權以對其不信之由設鴻門宴將其斬殺。
有人說,這是步騭的做法,與孫權無關。
我不太相信,步騭一個山寨的交州刺史,在無孫權授意下,敢殺手握重兵的蒼梧太守。
說到底,你那么點兵馬,還是在人家地盤上,能設宴伏殺成功,還不是利用了人家的信任。
至于士燮,那就更魔幻了。
士燮活著時,與孫權堪稱忘年交,士燮舉全州之力支持孫權。
士燮死后,孫權立刻對其子孫動手,逼反士徽,不給他復降之機,借此機,又設宴將士燮一族老少滅門,以徹底掌控交州。
我只是于書中斷絕此番孫權背刺之行,他也就自無奪兩州之功了。
再說說第二點,孫權于蜀魏之大勝,皆為防守戰,又或是突襲盟友。
細讀三國,都應知道,兩軍對弈,攻難守易。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都是防守方而勝進攻方。
(糧草運輸,勞軍建營,水土不服,瘟疫橫行,解決以上問題,進攻方都更加困難。)
江東六伐合淝,多次舉十萬大軍,面對的將領是誰?
蔣濟、滿寵、張遼、張特、張穎等……
名氣大小不論。
守軍多少?
有幾人死在戰爭中?
但偏就讓孫權大軍寸步難行。
同樣,劉備的漢中之戰,關羽的襄樊之戰,諸葛亮五次北伐,也都是進攻戰。
面對的對手是曹操、夏侯淵、曹仁、于禁、徐晃、龐德、曹真、司馬懿、張郃、郝昭、王雙等。
雖然最終未能北伐成功,但戰果就在那里。
夏侯淵、于禁、龐德、張郃、王雙都啥結局,大家心中也都有數。
不能因為蜀漢體量小,就說曹魏重視東吳勝過蜀漢。
也不能說蜀漢亦北伐不利,就說東吳給曹魏的壓力比蜀漢更大吧。
當然,東吳亦多豪杰。就算是孫權,雖老年昏聵,亦有英名之舉。
那么,我眼中的孫權是什么樣呢?
隱忍,疑心,有城府。
有時精明強干,有時目光短淺。
野心勃勃,屢戰屢敗,又不屈不撓,有帝王之志,勾踐之能,精于權謀,善于治政,稱得上英杰,但配不上英雄二字。
這也是書中想要表達的吳主其人。
為啥文中寫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