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無論曹丕還是曹植,他們對此事的態度都是“不信”。
卻終無一人能出權威之論,以證流言為虛妄。
反而曹丕的哭泣的禱告,曹植的激動卻無力的解釋,都讓曹操殞命這件事更顯逼真。
而在這種情勢下,多有賓客至二人府中。
以關心為名,詢問丞相安危。
曹丕強作歡顏,向眾人解釋父親身康體健,前方戰事皆順。
然其眼目紅腫,淚痕未干,終究難掩隱情。
曹植則氣急敗壞,聲言父親天下無敵,轉瞬便會踏平敵巢、班師回朝。
偏就拿不出半點像樣的憑據!
一些人覺得時機已到,開始蠢蠢欲動了。
為首之人,乃匈奴名士金祎。
他除了是匈奴人,還是大漢名臣金日磾之后,亦是金旋的兒子。
那金旋又是誰?
沒錯,就是原本為蒯越所諫,欲以金旋為武陵太守之人。
后為黃承彥所阻,劉表遂改以劉先為武陵太守。
金旋在劉備手下不得重用,郁郁寡歡。
(關于金旋的結局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武陵太守金旋投降了劉備,然后就沒消息了。
但父親于劉備麾下,兒子卻在許都位列九卿,多少有些魔幻。
第二種說法是:裴松之注引《三輔決錄注》則稱金旋“為備所攻劫死。”
而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征武陵時,金旋大戰張飛敗退,被鞏志于城樓所射殺,亦與第二種說法相近。歷史上,張飛當時在跟著周瑜打南郡。
只是參考一下。)
其子金祎卻在曹操的府中成為幕僚。
他雖為匈奴人,卻自認為家族世代為漢朝臣子,見漢朝國祚將盡,遂欲斬曹而代之。
效先祖成輔政,以續漢室之祚。
可要行此事,光他自己可不行。
得拉攏同伙。
這其中可爭取之人,有侍中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
雖都是曹操啟用與提拔。
但金祎明白,他們皆有向漢之心。
又或者說,他們都對曹操的行為有所不滿。
此正可利用。
于是,在某個特定時機,金祎向他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二人聞言,起初大駭,審定思之,亦有同心。
問及若不得事成,或有何退路?
金祎哂然道:“若事能成,你我便可盡除曹氏余孽,奉天子以令不臣,效霍光之舉,延漢室國祚;若事不濟,吾父現歸劉玄德麾下,屆時自可投彼避禍。”
二人俱感此事可行。
至于金旋在劉備麾下干得咋樣,似乎也不太重要。
但這也還是人少。
共事的人越多,風險越大,但成功率也就越高。
平日里,很多人自不敢行此為。
但曹操大概率既已亡命,三大宗族將領尚未歸朝,哪還有比這更好的機會?
于是,他們又想拉攏更多的人。
“太醫吉平,久侍帝側,深知陛下苦厄與無奈,實乃真心向漢之臣。
若得他相助,更有利于將陛下帶離皇宮,擺脫荀彧的監持。”
“不其侯伏完,乃伏皇后之父,其為輔國將軍、屯騎校尉,亦有扶漢之心。若得其相助,必可助事成也。”
(注:歷史上伏完208年去世,伏壽215年被曹操所殺。她所生的兩個皇子被鴆殺,伏氏宗族一百多人被殺,十九人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