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心中縱有萬千煩惱,卻依舊對周瑜厚加賞賜。
暫且不論是否要攻打徐州,周瑜眼下的計劃是明智和穩妥的:
先確認曹操的生死,再定下一步的進退。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
曹操若亡,當然要再次北伐。
亦與劉備瓜分北方地盤。
倘若曹操尚且在世,且安然返回許都,又該如何應對?
答案其實簡單得很。
正好可以借撤軍之名,向曹操示好。
我本是您的女婿,正因這層關系,才沒有強攻合淝,那十萬大軍不過應劉備之約,擺個架勢罷了。
曹操難道還能不給些好處嗎?
如此一來,安然撤兵未嘗不是明智之舉。
故而,從孫權的角度來說,他是不太希望曹操死于西平之地的。
因為曹操不死,后又得回贈好處。
說明孫權此行撤軍,亦非無功而返。
而后,孫權為魯肅踐行。
魯肅此行,除了隨行仆從,還有一女眷。
正是陪嫁孫尚香的女侍呂綰,此行乃為亡聘之父母養老送終。
結束后,續為劉備盡滕妾之責。
正好與魯肅同行,可照顧其周全。
因乃劉皇叔之妾,身份殊異,魯肅遂遣二干練中年婦嫗,一路照料其飲食起居。
而后,魯肅作別孫權,沿江東行。
乃尋劉備駐地。
……
王城,許都。
這次的流言與往時不同。
盡管禁了又禁,還是如堤漏之水般無孔不入,在街巷閭里悄悄蔓延。
荀彧自也知曉此謠言。
他也收集了大量消息,卻未能得出可靠的結論。
盡管所有證據都表明曹操或已身死西平之地。
但憑他對曹操的了解。
他覺得曹操沒那么容易死。
世人皆言劉備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然若論命大,曹操亦不遑多讓。
自刺董事敗而亡命,過中牟幾為所擒;
及汴水遇徐榮,兵敗中矢墜馬,賴曹洪讓騎得脫;
復至濮陽戰呂布,為追兵所逼,乃急指他方以惑敵,竟得幸免;
后討張繡,張繡降而復叛,夜襲其營,長子及愛將典韋皆歿,公亦中箭,易馬而遁;
官渡相拒之時,兵盡糧絕,若非許攸來奔,幾至傾覆……
這一次次絕境,他都硬生生闖了出來。
荀彧不太相信,區區黃沙,能擋得住曾立志為大漢征西將軍的曹孟德。
可話又說回來。
他也不敢篤定,曹操當真還在人世。
畢竟流言如麻,早已攪得人辨不清真偽。
只是,作為曾與他相交莫逆、情同兄弟的知己,荀彧清楚,此刻絕非沉湎悲戚之時。
他須得撐住,替曹操穩住許都這盤大棋,至少要撐到那三大宗將班師回朝的那一日。
……
與荀彧之憂心忡忡相較,曹植則全不在意。
在其眼中,父帥征伐天下,所向披靡,豈有殞命之理?
曹植府中花園之中,他又與賓客飲酒作樂。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