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當許都重臣們穿好朝服急匆匆入殿,以迎候曹操。
才發現劉協正安坐于大殿之上。
荀彧站在百官之前,丞相之座依然擺在龍椅之側,卻空空如也。
此時的劉協的眼神堅毅,似乎沒有了原本的怯懦之心。
而后,他睥睨眾官,竟朗怒言了這么一句話:
“曹賊已死,今時今日,朕終得掌天下之權柄矣。”
此言一出,荀彧目瞪口呆。
他無數次告誡陛下,當政首要之事,先撫曹丕安朝官,再領百官迎三將,若得曹操亡故的消息,要悲傷要哭泣,并為曹操輟朝發喪,以禮厚葬,追贈謚號,示天下以寬仁。
只有如此,才能讓曹氏宗族覺得陛下不會清算于他們。
他們才會安守臣節。
你才能慢慢的拿回屬于自己權力。
因為此時此刻。
若曹操已經不在人世,曹氏宗族勢力便處兩難之境:
或再擇一人,踵操故智,政變奪權,繼攬朝綱。
或安守臣節,實心輔政,真為大漢純臣。
你要把他們往后者去引,而不是把他們往前者去逼。
但現在,劉協現在對荀彧不太信任。
即便荀彧真愿助其把持朝政。
他也不認為荀彧是真心的。
他或許在想,荀彧乃是在哄騙于朕,并不是真想交權。
所以,劉協想用自己的辦法,奪回屬于自己的權力。
而此言一出,荀彧目瞪口呆,滿朝文武,更是盡數嘩然。
劉協以為,滿朝臣子聽說曹操已死,必慌亂而不知所措,只能按其之言,從其之命。
可誰料到,立有朝臣拱手出列:“陛下,并無丞相亡故消息,既為謠言已辟,陛下怎可妄加揣測?”
劉協正沉吟如何應對,忽有一人攘臂出列,激憤亢言:
“陛下!丞相畢生為大漢南征北討,蕩平群寇,就算今殉節于南征之途,亦是為國祚一統而捐軀!此乃蓋世忠烈,大漢柱石!陛下竟以‘國賊’相稱,是何道理?!”
此言既出,又有無數朝臣拱手亢言。
乃為曹操據理力爭。
這其中竟有不少,是漢籍之臣。
劉協怔然,他沒想到,曹操就算亡故,其黨羽竟仍有如此之眾。
他卻不知道,此番于曹操亡故消息傳來時,說出辱曹之言,便是有心向漢者,也覺得此舉大為不妥。
曹操若亡,往小了說,是殞命南征途中。
往大了說,乃是殉國之舉。
陛下怎可于此時逞私怨而忘公義?
誠然,劉協雖承帝位,無時無刻不想奪回權柄。
但長久的唯唯諾諾,俯仰由人,已積怯成習,讓他不知如應對眼前這種局面。
“這么說,還……還是朕的不是了?”
立刻又有臣子拱手朗言:“陛下息怒!臣不敢直言冒犯,然此事陛下確有不妥。丞相若已殉國,乃無比忠烈之舉,無論過往恩怨如何,不應挾私咎往,此刻關乎國本安穩,陛下若執意徇私,便是置天下蒼生于不顧,豈非有負帝王之責?”
劉協沒想到,他的一句泄憤感慨之言,竟遭遇如此直面的批評!
他們不怕降罪嗎?
看起來好像還真不怕!
若因此而死,反獲諍臣美名。
那朕呢?
劉協原本想著借此時機,提出遷都洛陽的話,此刻也不知該如何出口了。
無奈之際,只好又望向荀彧。
荀彧無奈的嘆了一口氣,說道:“陛下,當迎回三將,再做決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