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這話的言外之意,曹氏基業若覆滅過速,鼎足之勢必將崩塌。
憑他眼下的實力,斷難制衡日益強盛的劉備。
魯肅卻從他的言語中聽到了一絲別樣的意味。
那就是,主公對孫劉聯盟產生了動搖。
魯肅當然明白,曹氏若得速滅,江東必不是劉備的對手。
但他亦明白,以劉備仁德之名,縱得天下,亦是恢復漢室江山。
主公若鐵心相助,待天下大定,必為擎國之功臣。
而不用擔心猜忌和清算。
若跟著曹氏,待其僭越稱帝,主公又會以何自處?
于是,魯肅趕緊相勸:
“主公此言差矣!
劉備雖已據四州之地,然其志在興復漢室,非篡逆之徒,今有類世祖再造大漢之氣象。主公若能固此盟約,待共滅曹氏、天下底定之日,憑江東勛勞,必為擎國柱石、裂土元勛。
今曹操雖殞,其子野心未泯,基業尚在。主公若事曹氏,待其篡逆竊國、勢成之后,則主公不免為附逆之臣。曹氏素多疑忌,豈有不猜忌主公之理?主公亦難逃后世之唾罵也!”
魯肅這番話,目的是讓孫權打消聯曹的想法。
然孫權心中暗道:孤豈不知曹氏素多疑忌,孤只想作權益之事,待得滅強敵劉備,再與曹丕爭天下未嘗不可。
但面對魯肅的堅定,孫權終究是什么話都沒說。
只是點點頭,表達了對魯肅之言的認可。
而在這其中,孫權又看到了一個機會。
那就是劉備竟允諸葛亮持大軍獨駐防涼州之地。
要知道,涼州控河湟,接關中,西通西域,北拒胡虜,乃是兵家必爭、形勝險固之地!
難道,劉備就這么有把握,諸葛亮不會于涼州裂土自封,擁兵自立?
觀諸葛亮入涼州后,并未續向長安施壓,反攜漢中上庸良將勁卒無計,力固涼州之治。
倘若有朝一日,諸葛亮真的反出劉備,劉備又會如何?
孫權雖惜今次未得合淝,卻也有點迫不及待的看這場好戲了。
至于許周瑜兵馬,來年攻打合淝之事,他還要再考慮考慮。
在孫權看來:劉備雖有仁者賢名,然不諳帝王權謀。
太過于信任諸葛亮,使其勢漸盛大,偌大基業有朝一日必因此傾覆。
其斷不會把周瑜培養成諸葛亮。
……
許都,京師王城。
荀彧終無奈奉旨,離開了許都,前往壽春。
曹丕這才算長出了一口氣。
遂即召集司馬懿、彭羕、陳群、華歆、董昭、吳質、賈逵七位謀士,共商進封王爵之事。
然曹丕心中尚有三慮:
其一,恐大司馬夏侯惇不從;
其二,懼荀彧猝然折返,壞此大事;
其三,因荀彧臨別之言,憂有向漢之臣,寧死相抗,致進位稱王之事難成。
但只彭羕給他獻出了一計:
“可密遣人于皇城縱火,大司馬夏侯惇必親督救火。屆時諸漢臣必亦往救,凡赴救火者,皆以‘謀害大司馬’論罪誅之。
如此一來,即便大司馬本無擁立公子稱王之意,亦不得不助公子更進一步:彼時大司馬與二公子,已與漢臣結下不共戴天之仇,縱其心懷漢室,至此境地,亦必傾力助公子向前矣。
至于荀文若……”
彭羕冷然一笑:“既奉皇命,必不會折返。就算萬一折返,則以抗旨謀逆諸之,他又能有何話可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