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目前來看,他一直在朝著那個目標不懈的努力。
想到了諸葛亮,他又想到諸葛亮給他的那封信。
信中的只言片語,他感受到諸葛亮的另一個隱含的意思。
乘風歸南,是說他個人乘風歸南,還是共挾陛下到荊州之地?
他覺得諸葛亮兩個層面都有這個意思。
他自己歸南,自可得劉備禮遇。
可帶皇帝歸南,不怕荊蜀士族站隊兩端,剝離劉備的權柄?
可看樣子,諸葛亮似乎還真的不怕。
那他是有僭越之心,故意以劉協分割劉備權柄?
荀彧又覺得,諸葛亮絕非此等用意。
可倘若漢帝真入荊蜀,又當如何?
閉上眼,荀彧腦補出這樣一個畫面。
劉備領文武百官迎候漢帝歸來,而后舉扶漢大旗,聯天下義士,共伐江北。
若得此時,漢帝又會如何做?
坐實漢室正統的同時,封劉備為護國大將軍。
自己坐鎮都城,統領百官,繼續當大漢的皇帝?
亦或是,自知才薄能拙,當即昭告天下,愿將漢室地位禪讓給劉皇叔,以此保漢祚綿延長久?
荀彧把自己代入了漢帝。
他覺得,如果是個睿智而有眼光的人。
一定會選擇后者。
因為這樣一來,權柄與法禮集劉備于一身。
漢室原本頹微的力量將得到空前的加強,重塑大漢昔日輝煌才真的有望。
他劉協不會是亡國之君,終有一日,劉備一統天下。
他劉協亦是于漢室復興之功勛卓著之人。
然若貪戀帝位而選擇前者,手握權柄卻不知自謹,憑一己之私胡亂調度,致使前線劉備征戰處處受制。
如此一來,自己豈不成了斷送大漢氣運的千古罪人?
經此前事,荀彧已然深知:陛下素不諳權術,即便將朝堂交還于他,亦未必能駕馭群臣,有時可能還會添亂。
他既不信曹操,又會完全信任權傾朝野,手握兵權的劉玄德嗎?
若真至那時,陛下又會如何選呢?
會不會和我一樣,做出第三個選擇?
……兩月之內,若吳軍不至,我荀彧便自裁于壽春?
不,這不是我的選擇。
朝堂放此言語,無非是令朝堂諸公釋其戒備耳。
目的是以我之假死,可使許都亂臣賊子弛其心防。
這也是用我荀彧一生的信義與清譽,換取一個欺騙天下人的機會。
許都諸事,我已一一妥置。
屆時,我只要潛回許都,必可攜陛下掙脫這困龍之沼。
此局一開,正可讓陛下親眼看清:他平日所信之人,究竟是何嘴臉?
亦可使陛下看清自己。
若連識人斷物的眼力都沒有,又憑什么高居廟堂,駕馭這波譎云詭的朝堂?
到那時,陛下才會信服我荀彧之言,與我共投于荊蜀之地。
待獲皇叔相迎,自可于文武百官面前,再棄此權柄,將皇位相讓于劉皇叔。
劉皇叔既感禪讓之德,又固其法禮之真,必存陛下帝統,尊為太上皇。
此乃于漢室大善之事。
待劉皇叔追法漢光武故事,重興炎漢之日,陛下此舉,當為千古所頌之佳話。
而荀彧此生之志,惟在彼時竭盡綿薄,保全曹公遺胤。
若能至此,則上可對大漢無負,下亦無愧于曹公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