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據合淝以逸待勞,云長憑城可守。將軍疾行二百里,部卒已疲,若貿然沖陣,恐逼云長舍城來援,反陷其于險。
莫若緩行半日,扎營讓將士飽食歇馬、養精蓄銳,再整兵解圍,方為穩妥。
軍情雖急,慎謀為上,望將軍三思!”
蒯越勸人確有巧思。
他深知張飛性情,若直言:“將軍貿然沖營,非但救不得云長,自身亦恐陷險”,張飛必不會聽,畢竟于他而言,只要有半分救二哥的可能,縱是刀山火海也肯一闖。
故而蒯越換了個說法,只點要害:“云長眼下憑城固守,尚算安全;將軍若帶疲軍硬沖,反倒會逼得云長為顧念兄弟,棄了堅城來援,反將他置于險境。”
這話恰恰戳中了張飛的軟肋。
他默立軍前,握著矛桿的手漸漸松了些,方才急火攻心的焦躁褪去幾分,沉思片刻后,終是認可了蒯越的道理。
當即調轉馬頭,聲傳全軍:“傳令下去!就近擇地扎營,讓弟兄們飽餐一頓,好生歇息!養足精神,明日再救二哥!”
那么問題來了,張飛有沒有懷疑關羽并不在此處?
起初他是有懷疑的。
但除此之外,他并無其他消息來源。
故而,但知關羽消息,必會親往求證。
而待斥候帶來曹軍增兵圍困合淝的軍報,張飛更是深信不疑。
江東吳侯孫權,既已叛盟歸曹,必不會引曹軍如此相逼。
能致曹軍如此者,不是我二哥還能是何人?
于是,張飛篤定關羽必在此處。
至于城頭所立吳軍大旗,張飛認為,或是二哥立偽旗幟,誘魏吳相爭。
于是,待軍卒養精蓄銳,立刻率軍沖殺過去。
張任軍緊隨其后。
再后面,是孫瑜大軍。
他還沒有問出,魯子敬到底在何處。
而得救公瑾之際,他又如何能袖手旁觀?
而此時,周瑜獲悉軍情,拖著病體在城頭往城下望。
他看著沖陣的紅袍漢軍,不禁疑惑:“可是魯子敬?”
正這時,韓當指著遠方青色“孫”字大旗:“看,那是孫奮威(孫瑜的官職)之將旗!”
周瑜慨然頷首道:“的確是仲異兄的旗幟,這么說來……”
智如周瑜,見此景嘴角亦不免激動抿笑:“今此之際,我江東還能驅使劉備大軍前來相援者,必是魯子敬啊!”
周瑜心中亦明白。
吳主孫權背盟投魏之際,魯子敬光明磊落,必然不會附和,反倒會堅守舊日盟約,繼續與劉備維系同盟之好。
這是為了東吳,也是為了孫紹。
而劉備亦有容人之量、寬廣胸懷,并未因孫權的背信棄義遷怒于孫紹。
正因如此,才會應魯肅之請,派遣大軍前來馳援于我!
今此之際,周瑜已不做他想。
那就是扶持孫紹穩住局面,率部歸附于劉備,尊漢庭為正統。
如此既能保全江東孫氏的正統血脈,亦能讓麾下將士終將有國可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