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不好尋找屯糧之地。
故而劉備才有此一問。
誰知法正又淡然一笑,雙指輕輕一點腳下:“陛下,屯糧之地,可就在此處。”
劉備一怔:“那萬一夏侯惇派兵來襲,又當如何?”
法正反問:“怎么?陛下很擔憂夏侯惇出城來襲?”
“這……”
劉備沉思片刻,似乎明白了法正的意思。
乃是以糧草為誘餌,反欲伏擊劫糧之人。
“夏侯惇亦為名將,豈不知此為故意相誘?”
“那無妨啊!”
法正很自信的一笑:“他若敢出城劫糧,定教其有來無回!若其龜縮不出,我等便散布流言,稱夏侯元讓擁兵自重、避戰不擊。如此,亦可為孔明稍泄胸中之憤。”
劉備真有種感覺,有良謀在旁,凡事皆有定計,如飲佳釀般。
“好!便依孝直之計,自今日起,便在此鑿渠墾田,建營屯糧。”
……
另一邊,劉封自上庸南出房陵,循武當山北麓繞至武關西關。
此路比較繞遠,沿途又多遇曹軍阻截。
然而,駐守西關的孟達似乎并沒把劉封這支部隊放在眼里。
此時的孟達,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將軍,領武關太守,封平陽亭侯。
為曹丕所信重。
此時的他,可謂位高權重,堪比九卿。
然其心無半分忠貞,此刻所思,唯在保全官位之余,更如何保全自身實力,不使分毫受損。
故而,雖派小股部隊阻截劉封,但非親兵,又非精銳。
俱被劉封消滅。
孟達卻想:劉封不過一弱冠小兒,安有領兵之能。
今縱汝能至我城下,手無攻城糧械,又無糧草久持,豈能不退兵乎?
故而,命麾下東州兵堅守關隘,欲耗死劉封。
……
另一邊,周瑜再一次來到了合淝城下。
看著熟悉無比的合淝城,周瑜英俊的臉上掛著久違的笑意。
但當他的目光轉到城中的“陸”字大旗時,那笑意又緩緩消失。
“陸伯言,既有正路可走,何必屈身事賊啊!”
想到曾幾何時,他還在江東和陸遜討論兵法,品評音律。
那時的周瑜風光無限,那時的陸遜年輕有為,他們互相欣賞,引為知己。
本以為能同心共濟,戮力同心,共同輔佐主公成就一番事業。
未曾想,有朝一日卻成敵人。
而這時,周瑜帳下一年輕將領請命:
“請允末將入城為使,說降陸伯言,歸我漢庭。”
周瑜觀之,此非旁人,乃是陸遜之叔,陸績。
二人本是同族,陸績是廬江太守陸康的少子,而陸遜是陸康的族孫,陸遜的父親去世較早,他曾在陸康府中生活,幫助陸績支撐門戶。
雖陸績為叔,但他的年紀照比陸遜還小一些。
陸遜歸北之時,帶走了部分族人,但因陸績在建業為官,家小也在建業,故而未能隨陸遜而去。
此番請命,乃是不忍陸遜誤入歧途,自毀前程。
故而想勸他懸崖勒馬,回頭是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