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老鼠懷孕后,算上提子、母山羊,家中的孕婦總數飛漲到了八個。
好在這些孕婦不用陳舟悉心伺候,尤其是母山羊和提子,連投喂食物都不需要,給他省了不少心。
……
自7月26日開始,陳舟的“制陶計劃”正式動工。
時隔近一年,貼吧老哥傳授的制陶制瓷要訣大多已從腦海中消失,多虧他早早將這些事記在了筆記本上,不然就要從頭摸索了。
貼吧老哥的“小竅門”主要以制瓷經驗為主,關于制陶只有少少幾行。
其中交代了燒制的陶器如果器型比較大,不能用一整塊泥巴一次性塑造成型,而是要將泥巴捏成長條,一圈一圈往上摞。
陶器燒好后,可以敲擊或通過盛水來驗證陶器能不能用。
除此之外,貼吧老哥的小竅門中還提到了:
制造大型陶器,比如缸和壇子,除非陶土質量極高,不然是無法完全用泥巴塑造的。
就像建造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一樣,為了穩住陶器的形狀,最好在泥巴中放置一些編織好的藤條或者樹枝,那樣能顯著增加燒制大型陶器的概率。
此外,制陶的泥巴也有講究,可用紅色黏土,也能用白色黏土或黑色黏土,在和泥的時候,最好要往里面摻些沙子。
至于土和沙子的比例,貼吧老哥并沒有說明,只能靠陳舟自己摸索。
……
泥巴陳舟有的是,從島上產出的白土到屋里分毫未動的可食用土,顏色五花八門。
和泥的技術也不用愁——
搭建房子和了不知道多少次泥,對于泥與水的配比,他早已熟記于心。
既然材料不缺,26日,陳舟便直接進入正題——搭建燒陶窯。
制造陶器的最高目標必然是燒制出帶釉的大缸,但那是最終目的,眼下事情還得一步一步來。
陳舟決定先造個小燒陶窯試試水。
他直接在平臺上挖了個灶坑,然后把泥塑造成泥塊,砌在灶坑四周。
燒陶窯中間需要制造一塊用于透火的泥板——這玩意也是從貼吧老哥的“小竅門”中學到的。
根據老哥所說,這塊放置陶器的泥板要足夠厚實。
在泥板表面需打上大小均勻,分布整齊的圓形貫穿孔洞,以便于火舌從孔洞中鉆上去,舔舐未燒制的陶器。
陳舟做事有點強迫癥,為了制造合格的泥板,他特意用木板圈出了一個規整的模具。
調配好泥與水的比例,將硬度剛剛好的白泥巴塞進模具,制平邊緣,削平表面。
待白泥巴足夠規整后,他用直尺在泥板上印下了長寬均勻的方格,最后在方格中間繪制圓圈,并用匕首挖掉了圈內的泥巴。
修理好這個圓柱形孔洞后,再如法炮制,制造下一個孔洞。
孔洞全部挖好,拆掉四周的木框,陳舟將泥板搬運平臺上的桌子上晾曬,待晾干晾硬了,就可以拿到燒陶窯中使用了。
制造好第一個泥板后,陳舟又連續制造了七個泥板備用,隨后才繼續搭建燒陶窯。
小型燒陶窯沒什么技術含量,預留煙道后很快就搭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