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木柴,在灶膛中架起火,燒硬陶窯內部。
做好準備工作后,陳舟耐心等待了一下午。
期間他取出存放在窯洞中的可食用土,又去挖了些河沙海沙,蹲在地上調試泥和沙子的配比,企圖找到一個合適的比例。
終于等到白泥板晾干,燒陶窯的最后一塊拼圖組裝上。
26日晚,紅通通的火焰燃起,陳舟捏好的幾件巴掌大的陶器進窯燒制。
從小窯上方往下看,能觀察到火焰尖端像一條條活著的蛇類,從泥板的孔洞中爬上來,不斷燎動小陶器的屁股。
木柴燃燒的溫度沒有木炭燃燒的溫度高,陳舟拿捏不準第一次燒制是否能成功,便取出火種在一旁點起篝火,提前用平底鍋煎肉,準備晚餐。
煎肉過程中,他陸續往窯底添了幾次柴。
待窯中火焰漸漸熄滅,熱量散發得差不多,他才用兩根長木棍夾出燒好的小陶器,觀察燒制效果。
此番燒制,陳舟一共準備了六個小陶器。
其中包括一個非常粗糙的小胖狗,兩個小貓陶器,還有三個小茶杯。
從燒制結果來看,此次燒制可以說非常失敗。
火力過猛,小茶杯全都被燒塌了。
兩個小貓陶器也被燒出了裂痕。
只有小胖狗,仗著器型大,且用料厚重,沒有完全毀容,隱約還能看出“狗”的輪廓。
用匕首敲了敲小狗陶器的外殼,聽到略顯堅實的聲音,陳舟感覺這個陶器制造得應該比較接近成功,便把它保留了下來。
完全晾涼后,趁著來福吃飯,他拿著這個奇形怪狀的“小胖狗”給來福看,期待能看到它欣喜的表情。
不料來福根本懶得瞅陳舟手里那個土塊一樣的破玩意,一心盯著煎肉,目光堅定,搞得陳舟連連批評它不懂藝術。
……
26日第一次燒制陶器后的一周多時間里,陳舟一直在研究陶泥的配比和爐內溫度、燒制時間等問題。
貼吧老哥寫漏一句話,往往就意味著十幾甚至幾十件陶器的犧牲。
失敗的次數太多,他甚至專門挖了個坑用于掩埋“殘次品”。
靠著對金屬熱處理的理解和現代教育體系養成的思維方式,陳舟用本子上一行行數據在腦海中搭建起了屬于自己的制陶經驗大廈。
后面幾天,成功燒制的小陶器越來越多。
小杯子、小茶盅、小花盆以及各式各樣的陶制玩偶擺滿了臥室窗臺。
除燒制成功率提升,陳舟捏制坯子的手藝也有顯著提高。
目前,他最滿意的作品是一件方形茶壺。
制造這件器皿的時候,他使用了捏泥成棍,然后一層層摞起來的技術。
待“米其林輪胎人”模樣的茶壺外壁大體形成后,再往一側壺壁上掏出一個洞,安裝好預制的茶壺嘴。
隨后在另一側安裝茶壺把手。
粗坯制造好后,陳舟還要用匕首或鐵片抹平泥棍間的縫隙,將整件器皿修整得足夠勻稱規整,最后處理茶壺內部的凹凸不平處,才算結束整個茶壺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