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霍爾后裝槍的槍機可以隨時拆卸,在緊急時刻,能夠卸下來當手槍使用。
由于擁有簡單的膛線,霍爾后裝槍的射程和精準度也得到了極大提升,據陳舟所知,它的有效射程可達500~700碼。
在17世紀,這個射程簡直比大炮還恐怖。
它意味著只要沒有防護,四百米之內,每一發噴射而出的子彈都是死神的咆哮,可以肆意收割敵人的生命。
而陳舟所使用的無縫槍管性能更在霍爾后裝槍之上,只是口徑過小。
他估計自己若是能成功制造符合口徑的米尼彈,這把改進版“霍爾式后裝槍”的有效射程恐怕還會更進一步。
……
當然,霍爾式后裝槍畢竟是19世紀的槍械,它的設計在當時確實有可取之處,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少缺點。
其中最突出的一項便是槍機與槍管之間的縫隙會導致過多的火藥燃氣泄出,甚至會有火藥漏入槍機機構內的安全隱患。
除此之外,霍爾式后裝槍的瞄具也比較反人類,是位于機匣左邊的,所以在遠距離射擊時,很有可能產生“彈道偏左”的問題。
……
既然要改進霍爾式后裝槍,陳舟便準備一次性解決這兩個缺陷。
其實這倒也不難,因為無論是火藥燃氣泄出還是瞄具在機匣左邊,都是可拆卸式槍機造的孽。
在19世紀,被迫短兵相接,陷入近距離搏殺時,能卸下來當手槍使用的槍機或許是一種優點。
但放在可以做到超遠距離打擊的18世紀,這個優勢就沒必要存在了,假如真被敵人逼近到身邊,拆卸槍機還不如一把砍刀管用。
更何況可拆卸槍機還帶來了更多缺陷,再堅持這種設計實在得不償失。
……
將可拆卸式槍機改成一體式,就能把瞄具安裝在槍管正前方。
而后膛漏氣的問題更好解決。
由于硫化橡膠到1850年才出現,所以霍爾式后裝槍大批量生產列裝時,還沒人想到用橡膠密封圈解決漏氣的問題。
那時人們往往采用一種價格更高昂的解決方法——金屬彈套。
但金屬彈套加工緩慢,造價高昂,雖然可以解決后膛密封問題,卻無法大規模推廣。
到陳舟這里,密封性問題就好解決了。
無他,他有橡膠!
解決后膛漏氣問題和瞄具問題,又彌補了槍管方面的短板,可以說,只要能制造出合格的子彈,這把改進型霍爾式后裝槍的威力將不下于一戰時期的大部分步槍。
更重要的是,霍爾式后裝槍本身的優勢也能得以保留——裝填速度和射擊精度。
陳舟隱約記得,霍爾式后裝槍大量列裝的時代,軍隊內部做過一個實驗。
一個連共38名步兵,分別手持霍爾后裝槍、前裝滑膛槍和前裝線膛槍對100碼外的目標進行十分鐘自由射擊。
前裝線膛槍在這十分鐘內射出了約500枚子彈,命中率是33%。
前裝滑膛槍射出了850枚子彈,命中率只有可憐的25%。
而霍爾式后裝槍不但傾瀉了1200發子彈,命中率更是達到了36%,也就是說它射得又快又準。
作為世界上第一把工業化量產的后膛槍,陳舟相信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把槍的價值。
他也將用自己的頭腦和努力,在這個更靠前的時代,讓改進版霍爾式后裝槍成為敵人的夢魘。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