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的木質槍托應用了人體工學設計。
陳舟親手鑿刻打磨了槍托,對照他的體型和持槍姿勢做了近乎完美的調整,可以說,這把槍完全就是他的私人訂制。
最后,陳舟還為這把槍專門鍛造了一把可拆卸刺刀,用于貼身肉搏——
這可能是整把槍上最沒用的設計。
……
至此,槍算是做好了。
陳舟對自己的勞動成果非常滿意,但眼下還有個重要問題——
他光有槍卻沒有子彈。
每天進出鍛造室,看到掛在墻上被擦得锃光瓦亮的槍,一想到它現在只能在屋里冒充燒火棍陳舟就難受。
因此完成槍械制作后,他只歇息了一天,便投入到鑄造鉛制米尼彈的新工作中。
……
米尼彈,全稱圓錐形底部擴張彈,設計靈感來自于印度南部土著使用的一種吹管箭。
它與銅頭被甲彈不同,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于槍膛直徑,前部鉛制,尾部裝有一個木塞子。
發射時,彈頭底部小洞內的炸藥被引燃,可以使彈頭膨脹,緊貼槍膛,在膛線的壓迫下高速旋轉而出,從而大大提升命中精度和殺傷力。
因此使用米尼彈的槍械,在19世紀,便具備了遠程狙擊的能力。
米尼彈設計的靈魂之處就在于其底部的錐形木塞。
發射子彈后,這個木塞能堵住槍機洞底,讓發射時產生的燃氣壓迫彈頭,從而將彈頭擠壓進膛線內,發揮膛線的作用。
在19世紀,應用米尼式彈丸的來復槍憑借高射速和接近500碼的有效射程,在軍事沖突中的戰術地位一度超過了火炮。
甚至有軍事學研究者評價米尼彈和來復槍的出現是武器技術發展史上革命性的突破。
當然,如果站在21世紀往回看,米尼彈還是有不少缺陷的。
比如它只能用鉛制造,不然彈頭不易膨脹,就無法完全堵住槍管,而彈頭過軟就會導致其擊中目標后立即變形,停止作用好,穿透力太弱。
同時由于米尼彈需要讓彈頭快速膨脹以封閉槍膛,發射藥就不能使用慢速燃燒的火藥,也就令彈頭無法在槍膛內得到長時間的均勻加速,致使彈頭子彈初速嚴重下降。
這兩個問題目前陳舟尚沒有能力解決。
而且他對付的敵人全都是無甲單位,尤其是那些土著,各個赤身裸體,使用穿透力更強的被甲彈打他們,殺傷力可能還不如米尼彈來得大。
再說與銅彈相比,鉛彈畢竟更便于制造,也沒有火藥方面的需求,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米尼彈都是當下最優選擇。
……
陳舟打算使用失蠟法批量制造米尼彈——
他的鉛材儲備很多,只需稍微付出一些耐心,在火藥夠用的前提下,就能制造成百上千發米尼彈。
……
失蠟法這份古老的精密鑄造工藝,即使在現代精密制造業,也有廣泛的應用領域,時間早已證明了它的優秀。
而陳舟并不需要鑄造多么精密復雜的青銅器或者工藝品,就使得這項工藝的門坎又降低了許多。
他先是切斷幾根蠟燭,然后將蠟燭手工雕刻成米尼彈的大小,并在底部挖出裝藥口。
待蠟模制造好后,只需在蠟模外裹上幾層耐高溫的白泥或陶漿,等待凝固即可。
凝固后的白泥會形成一層耐火的硬殼。
此時再加熱這層硬殼,讓殼內的蠟液融化,順著事先預留的孔洞流出,便能形成一個中空型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