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寧愿用自己的余生配合科學研究,為社會做些更有意義的事,也不愿早早獻出自己的生命。
“銹蝕”項目選拔的戰士均為萬里挑一。
完成訓練后,5000名參與實驗者進入“銹蝕”基地,最后往往只有一兩人離開,有時候甚至無一生還。
根據歸來英雄的講述可知,每人經歷的挑戰都不盡相同,有的考驗觀察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的考驗忍耐力,有的考驗適應能力,有的考驗知識儲備,總之不可能針對性地培養出萬能的參與者進行挑戰。
基地內那藍光一明一滅,在常人眼中只是不到一秒的時間流逝,對參與者而言卻是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漫長折磨。
許多人的生命就在短暫的閃爍中湮滅了,他們的父親、母親和妻兒朋友再不能看到他們的臉龐。
這是多么殘酷的事,殘酷到那些信仰堅定的高官都不愿讓自己的孩子參與,反而許以重利,吸引許多普通家庭渴望成為英雄的年輕人進行挑戰。
正因如此,才襯托出敢于參與二次挑戰者精神的寶貴。
即便在組織過十幾次“銹蝕”項目的蘇聯,這樣的人也不過一掌之數,其中每一個都舉世聞名。
保爾沐浴在這些英雄的光輝中成長,從小就向往成為這樣的人。
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初次參與挑戰竟然就能遇上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目光中不由流露出幾分崇拜。
換位思考,假如他完成一次挑戰,是絕對無法鼓起勇氣再參與二次挑戰的。
畢竟歸來的英雄能獲得的特權和獎勵實在太動人了,鋼鐵一般的意志不會因苦難而屈服,卻有可能沉溺在甜蜜的海洋中無法自拔。
……
雖然對保爾小迷弟一般的眼神感到疑惑,陳舟的敘述卻未中止。
分析到最后,他認為本次挑戰的關鍵在于空投補給。
但空投補給不定時發放,因此他們前期的準備工作應該圍繞爭奪補給鋪墊,包括選取合適位置搭建臨時庇護所,準備食物和武器,探索地形確認方位,如果有條件最好再搞個代步工具。
更新世時期的亞歐大陸能載人的巨獸為數不少,原牛、西伯利亞野牛、大角鹿、披毛犀、板齒犀等都有充當坐騎的潛力,能馴服的話,他們的機動能力將大大提升。
對此保爾表示贊同——
老前輩已經完成過一次挑戰,見解肯定比他這個“新兵蛋子”有道理得多,況且即使站在搭檔的角度,他也找不出什么毛病。
列出大致的行動目標后,陳舟又細致講解了一下關于庇護所選址的事宜。
如果是荒野求生,為了保存體力,在這種晝夜溫差大,常有大風吹過的地方最好選取避風的低洼,或是在森林內建造庇護所。
避風處能避免脂肪的消耗,利于打持久戰。
但陳舟覺得,視野比避風更重要——
他寧愿犧牲掉一些體力,麻煩些,也要將庇護所安置在高坡或者山腰,只為了能在空投補給到來后第一時間掌握其具體位置,從而快人一步動身。
同時高處也能有效地俯瞰大地,可以藉此掌握其他挑戰者的動向。
一旦其他挑戰者心存僥幸,在密林或草原上生火冒起煙氣。
天氣好的情況下,站在山頂,隔著幾十公里他都能看得到。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既然選擇主戰,信息的優先級就要被提到第一位。
發生沖突后,任何預期之外的敵人動向都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