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上,肆虐的暴風雪被稱作白災,這是牧民最怕的災害——
風雪無情。
陳舟曾親眼見過擁有數百頭牛羊的牧民一夜之間家產清空。
就算到了現代,棚圈完好,可以遮蔽風雪,如果雪災持續太久,封鎖道路,導致草料無法及時送達,牧民的牛羊也有可能被活活餓死。
因此對柴火的重視程度,一直在陳舟心中名列前茅。
……
北方農村大多沒有供暖,鄉下人家通常都自己安裝鍋爐,使用暖氣片取暖。
早些年鍋爐還是稀罕物,煤價雖然低,但老百姓收入也低,有些節儉的人家冬天索性不燒煤,就靠燒木頭過冬。
燒木頭自然不能用鍋爐——
鍋爐燒得快,耗費燃料多,熱得慢,不如鐵皮爐子。
陳舟小時候,他姥姥家冬天取暖依靠的就是爐子和火炕。
據他估計,一冬天起碼要消耗一萬斤柴火。
當然,這是因為他姥姥家不僅有爐子,還有東西屋兩個火炕,冬天還得給豬溫泔水,消耗自然比普通人家多不少。
但實際算下來,五噸木柴還算節省。
因為他老家冬季長,從十月初一直持續到次年四月底,加在一起將近五個月,到用鍋爐取暖時,燒煤起碼也得燒四噸煤,比較起來,五噸柴火不算夸張的數字。
而史前世界,無論是冬季的持續時間還是寒冷程度,都將遠遠超過陳舟的老家。
陳舟估計,他最起碼也得準備兩萬斤柴火,才勉強夠用,這還是因為庇護所夠小,對供暖所需熱源要求沒那么高。
不過凡事有利有弊,庇護所小歸小,但實在太過簡陋,即便墻縫都做了防風保溫處理,颳起大風時墻縫還是會往屋里透風。
吹進屋里的風會不斷帶走屋內的熱量,到最冷的時候,恐怕爐火整日不斷,屋里也只能勉強維持在零上七八度,能不凍人就算最好的情況了。
……
至於收集松子,當然是為了在出不了門的時候有足夠的糧食。
還未出發尋找食鹽之前,陳舟和保爾便滿山遍野地尋找松鼠儲藏食物的樹洞石縫,挖掘採集了大量松子。
那時山上的松子還未批量成熟,他們收集到的松子只有數量,沒有質量,並不算新鮮,其中有一些陳年老松子,都已經放得乾裂了,煮熟了也邦邦硬,其中幾乎沒有油脂,味道也不佳。
眼下松鼠們都已減緩活動量,企圖用“待機模式”熬過寒冬。
對陳舟來說,現在降雪不夠頻繁,不影響行動,正是抄家的好時候。
趁這會兒,他可以一邊砍伐樹木,一邊尋找松鼠洞穴,取出松鼠儲藏的各類堅果,豐富自己的糧倉。
比起儲備柴火,收集松子的工作就輕鬆許多了。
他和保爾的飯量均比常人大一些,但滿打滿算,這一冬天吃夠一日三餐,頂多也就需要500斤。
而松鼠儲備堅果,向來沒有“夠用”的概念,它們的本能驅使著它們“能攢多少攢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