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溫暖的夏季,這些泥吸夠了水分,根本不用挖,踩上一腳都會把人陷進去。
然而這是寒冬。
含水量充足的泥巴硬得像冰塊,斧頭砍上去如砍在石頭上一樣,甚至使人擔心會不會崩掉斧頭的刃。
這樣堅硬的泥巴,靠蠻力挖掘費時費力。
陳舟必須得找來足夠的木柴,然后在選中的泥土上生起篝火,利用火焰的溫度融化泥巴,待其表層軟化后再將泥巴挖起,裝入獸皮簍。
所幸畢楷到來后他有足夠多的大角鹿可用,這些健壯的牲畜只需一次往返就能帶來數百斤的木柴並帶走上百斤的泥巴。
就這樣,靠著大角鹿們,陳舟只用了一天時間便湊夠了壘砌煙囪和爐灶所需的泥巴,返回了山洞。
返程途中,裝在獸皮簍中的泥巴便已經凍硬,回到山洞難免又要重新解凍。
由於煙囪還沒造好,陳舟只能在靠近洞口的位置生起篝火,結果煙氣繚繞直往洞里灌,搞得當晚三人哪個也沒睡成覺,最后舉著火把在外面撿了半宿石頭。
不過這個教訓雖然令三人飽受折磨,卻也給了陳舟一個提示——
務必要把煙囪建的長一些,起碼要完全延伸出山洞,否則一旦風向不對,煙氣就會全被吹進洞里。
……
連夜挑選的優質石材加上已經化好的黃泥,配合乾草葉,添加一些水,便和成了稀泥。
把薄木板當抹泥刀用,陳舟由下而上,先仿照北方常見的柴火灶搭起爐灶,然后慢慢地壘砌煙囪。
煙囪壘砌到接近洞口的位置時,陳舟生火點起了爐灶,以免草泥把坯洇濕折斷。
正常情況下,泥巴需要自然風乾一段時間,散去其中的濕氣后表面才會變得堅實。
但在這么寒冷的冬季,濕氣根本等不到散出泥巴就凍成冰了。
為此,陳舟只能燒猛火,硬生生將煙道烘乾。
這樣強行烘乾導致的后果就是泥巴表面開裂,搞得煙道出現了好幾處漏煙的地方,只要生起火,山洞通道里便煙霧繚繞。
對此陳舟的解決辦法只能是努力修補。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修補”,煙囪也隨之變得越來越臃腫,仿佛一條土黃色的巨蟒,筆直地盤踞在通道中。
雖然這煙囪不美觀,但總算解決了漏煙的問題,洞內也終於能生火做飯了。
……
前前后后忙活了好幾天,待爐灶正式投入使用后,陳舟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第二道工程——
搭建火墻子及火炕。
在搭建這兩樣“供暖設備”前,他提前封死了那條較為狹窄的縫隙。
同樣在這段時間,保爾和畢楷一邊源源不斷地往山洞里輸送糧食,一邊開始將精選的優質柴火搬進大裂隙中。
至於樹瘤、樹根等質量最上等的柴火,則直接堆在山洞里。
陳舟專門為它們準備了一個“柴火區”,用石墻隔開,以避免一眼就能看到那些亂糟糟的木柴。
儘管躲在山洞里熬過這個冬天並沒有什么美學上的需求,但有點強迫癥的他還是不能忍受居所內有這么一大堆混亂且未經整理的東西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