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
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詩放在這荒涼的史前世界,倒顯得恰如其分。
寒風如刀,獸皮凝霜。
風一吹,便飛沙走石,連帶著樹上掉落的枯葉松針,真箇如末日一般了。
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即便三個身體素質過人的成年男性都常常感覺人手不夠或是生存吃力,陳舟簡直不敢想其他挑戰者過得是怎樣的日子。
……
天越來越冷,降雪也愈發頻繁,每天出門時幾乎都看不到晴朗的天空了。
掃雪更是成了每隔幾天就要重復的工作。
探查清楚山洞的情況后,擔心夜長夢多,陳舟立即組織保爾和畢楷開始搬家。
所幸他們沒什么大件需要搬運,只是山洞的建設需要費一番心思。
將生存工具、動物皮毛、簡陋的木床、燒制的泥碗、提純后的鹽粒、精心挑選的漿果松子等物品轉移到山洞后,陳舟一邊讓畢楷進一步確定周邊冬眠動物的情況,一邊改造起山洞來。
……
最先接受改造的是山洞入口向下傾斜的通道,按照事先設想,陳舟打算給它安裝一條方木階梯。
不過在安裝階梯前,他干了一件更重要的事——
爐灶。
陳舟準備用黃泥和石塊砌出一條沿著通道斜向外的煙囪。
煙囪洞內部份連接爐灶,而爐灶又連接火墻子,這樣只要在洞內生起火,就可以一邊取暖一邊做飯燒水,煙囪排出的煙又可以大大降低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可謂一灶多用。
山洞整體比較封閉,內部已經深入山體約有七八米,有極為厚重的天然墻壁擋風,只要堵好洞口,基本不用擔心熱量流失。
實際上陳舟初次進入山洞探查時就已經明顯感覺洞里面比外面暖和得多。
尤其明顯的表現是,從洞外拿到洞內的雪會迅速融化,這說明洞內的溫度起碼有八九度。
在這種前提下,只需在洞內添加一個穩定的熱源,內部溫度估計很快就能上升到二十度左右,那已經是適合人類生存的溫度了。
當然,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
儘管陳舟在孤島上學習鍛煉出了許多實用的生存技藝,但在寒冷的北境挖泥砌煙囪對他來說還是充滿了挑戰性。
……
最先難住他的就是如何把泥挖出來。
白哈爾山上幾乎找不到可用的泥土,但山下不遠處便是河流,河岸兩邊可利用的泥土為數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