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前世一位叫做特德·姜的美籍華裔的作品。
這位科幻作家畢業于計算機專業,本職也是一位程序員,但其在文學創作上的天賦更加突出,從1990年發布處女作開始,三十多年間只出版了17篇中短篇。
卻讓他捧回了包括四座星云獎,四座雨果獎,三座軌跡獎在內的幾乎所有科幻文學作品中的重量級獎杯。
作品雖然少,但每一篇都是精品。
其中最被人熟悉,也是他的代表作大概就是《你一生的故事》,這部科幻在2016年的時候改編成了電影《降臨》,在全球上映。
而《呼吸》這篇作品也不遑多讓,是2009年的雨果獎最佳科幻短篇,以及軌跡獎,也是很多科幻迷心中的神作。
不過他的寫作風格很挑觀眾。
那種深思熟慮和詳細考察下對故事的精心架構,以及對人類的去中心化的寫作手法,就像一則寓言。
依托科技對人類情況闡述的寓言。
也因此,這種風格對路人來說略顯枯燥,但在科幻迷眼里就很吃香,在各大獎項評選中自然也是占優。
陸清風之所以這時候把這部作品掏出來,也是考慮以后去參加那些國際獎項。
因為作品本身不是說寫出來,就能送去參選,這些文學類獎項都有一定的標準。
像是雨果獎,每年都是一至三月份賽開始提名上一年度的作品,四月初,選出每一個獎項類別的候選作品。
最后由本屆大賽所有會員投票,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揭露最后的獲獎者。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科幻作家在歐美占多數,所以作品必須翻譯成英文。
就像前世劉慈欣的《三體》,2006年就出版了第一部,但直到2015年,翻譯成英文后了,才拿到了這一年的雨果獎。
所以,陸清風的想法是再寫幾則短篇,湊成一本短篇集出版。
在國內有了一定的聲量,再考慮拿獎的事。
另外,為了后面掏出《三體》做準備。
作為前世有名的兩位當代科幻大佬,特德·姜和劉慈欣的創作風格完全不一樣,但也有微妙的相同之處。
特別是《呼吸》這個作品,和《三體》三部曲類似,都是從一件小事,到宏觀宇宙的跨越,文明的興亡。
用短篇來為后面科幻史詩做鋪墊,也是恰如其分。
……
次日一早,拍攝繼續。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明確的定位,還是因為經過一天的拍攝,有了一定的默契,陸清風感覺和劉茜雅之間的相處更加自然了。
那種生疏距離感無形中消失了,說話聊天包括互動更和諧,倒是有了導演想要的那種姐弟的感覺。
到了下午,在威城的拍攝算是結束,眾人返回燕京。
到達機場,又坐車來到央視大樓,時間是下午三點半,李一男,童錦,司涵蘊三人還沒回來。
又等了差不多快一個小時,才看到承載著三人的車輛開過來,一身疲憊的三人下了車。
陸清風看到三人手里提著東西,于是主動上前去接。
“你們帶的什么東西啊?”
“是蜂蜜……”
李一南剛開口說了一句,司涵蘊就迫不及待的接過話。
“是我們三個親手采集的,很辛苦的,不帶回來,豈不是浪費我們一番付出。”
“也帶了你和劉前輩的。”
童錦也說道。
“你們怎么樣?”
李一南等這兩人說完,才問他,順便把手里的袋子遞了過去。
“去了大海釣魚,還挺有意思的,海也很漂亮。”
說話間幾人來到節目中圍城的中央場地,拍攝這一期的結尾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