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也是第一次近距離的觀看這種傳統儀式。
這一整支迎親隊伍,全部都是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
前面的人抬著裝飾好的各種迎親物品,雞鴨魚肉、雞蛋、豆腐、果酒等等,場面聲勢很大,浩浩蕩蕩的走一長串隊伍。
他們解釋得更復雜,里面有紅紙包好十二包小紅包:即卷風冠包、請祖包、梳頭包、捉青蛙包、封箱包、闌期包、伴娘包、上轎攤傘包、托媒人包、轎符包、回頭包、開轎門包等,去女家,這叫“源祖禮”。
另外,別看他們村莊不怎么樣,但姑娘們頭上、手腕、腰間戴著的,可都是貨真價實的銀飾,走在路上叮叮當當的響,清脆又好聽。
苗族也有各種銀飾制品的,一副完整的首飾據說能有幾十斤,而且現在已經有商業化生產的了。
但各民族的首飾風格、流行審美顯然不一樣,各有特色。
畬族的民族圖騰是鳳凰,所以頭飾、手鐲等等這些,都是各種鳳凰的款式。
隊伍里有先前見到的那個藍家勛,他正樂呵的拿著相機拍照呢,而他主要的錄像原因,是想記錄下隊伍里的山歌。
這里可有一個專業的唱歌選手,專門為了應對新娘那邊的出提的。
周恒和孫計安也混跡在抬禮品的人群之中,感覺很新鮮有趣。
這對新人都是畬族人,所以新娘是本村的,不用走太遠就能到了。
新娘家是姓雷的,畬族四大姓之一,因為原本他們只有四大姓,盤、藍、雷、鐘,以前不許和外族人通婚,所以轉來轉去,仍然是四大姓。
大隊伍走著走著,來到了一條小路前,而小路的前端,那里也是敲敲打打很熱鬧,聽著就是新娘家了。
媒人在前面停了下來,因為路被人攔住了。
攔路的是新娘那邊的一堆女親戚們,什么阿姨舅母姑姑嬸娘大嫂的,都穿著漂亮的民族服飾、頭戴鳳凰飾品,笑嘻嘻地拿著一大把杉枝,把路給攔了。
這邊迎親隊伍就明白了,媒人先放了三個雙響炮,示意“我們迎親的來了”。
攔路的那邊,回應放了兩個雙響炮,意思是“知道了”。
而她們手里的杉枝,是夜里要對歌的意思。
這邊迎親的隊伍,早就作好過準備,隨行而來唱歌的“赤郎”走上前去,折下三枝杉枝,向路邊上拋,再折一支拋路下。
然后,遞過一個紅包,阿姨舅母姑姑嬸娘大嫂就拿掉杉枝刺給予放行。
這邊迎親的隊伍,開始放一架很長的鞭炮。
總之,各種儀式感滿滿。
放過鞭炮后,迎親隊伍通行,被迎進了新娘家的正屋,把剛剛挑來的各種迎親禮和禮物擺在廳堂中央,一一展示。
進屋的第一件事情,當然還是喝茶。
這茶有名堂,名叫“寶塔茶”。
迎親這邊派四個伴郎去代表,加上唱歌的赤郎就是五個人,而女方那邊,也派了四個漂亮的伴娘端著茶過來。
茶是托盤裝著的,一共五杯,其中四杯在底下擺成“田”字形,另一杯擺在四杯的上面最中間,兩層茶杯,形似寶塔。
赤郎接過茶盤后,不動手,只動嘴,把最上面的那杯“塔尖”叼在嘴里,慢慢的把茶喝了,講究一滴不剩、一滴不漏。
據說這就顯示了男方的智勇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