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喧囂,隔絕了山風的呼嘯,卻隔絕不了劉清明內心的冰冷。
他捏著那一沓薄薄的、泛黃的單據,指尖上傳來的不是紙張的觸感。
而是一種責任。
679.44元。
這個數字有多沉重?
他來云嶺鄉之后,特意了解過農民的收入狀況。
東山村這種純靠土地刨食的村子,一戶人家一年的純收入,能有五百塊就算豐年了。
絕大多數,都徘徊在三四百塊。
這意味著,他們辛勞一年,不但顆粒無收,反而要倒欠鄉里兩三百塊。
農民收入單一,主要依賴賣糧或養殖,但提留需以現金繳納,導致部分家庭被迫賣糧甚至負債。
提留統籌之外,農民還需承擔“三提五統”之外的亂收費,如教育附加費、民兵訓練費等。
甚至出現“頭稅輕,二稅重,三稅是個無底洞”的順口溜。
韓志誠的供詞中提到,鄉干部用提留款抵頂吃喝賬,導致1/4農戶拒繳,他帶人催繳的時候,農民質問“到底是給國家納糧還是給干部吃喝納糧”。
部分干部為鎮壓反抗,雇傭村霸、地痞協助征收,進一步損害政府形象。
94年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財政壓力轉嫁至農民,提留統籌成為基層重要財源。
但征收標準模糊,部分干部利用信息不對稱加碼收費。
農民通過上訪、拋荒耕地等方式表達不滿。
矛盾激化時,個別農民甚至采取自殺威脅或暴力對抗。
以上種種,就是當前“三農”問題中最大的一個。
身為一名黨員干部,一個鄉鎮的領導,在這一刻,他天然地與身后的農民站在了對立面。
他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收繳這些提留統籌。
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是上級考核他政績的重要標準。
他該如何向甘宗亮解釋?
說這些雜七雜八的收費,幾年后就會被國家徹底取消?
他沒有這個權力。他甚至無法正面回應甘宗亮那個充滿期盼的請求。
“鄉長……”甘宗亮看著他越來越沉的臉色,心里也跟著打鼓。
劉清明抬起頭,將單據仔細疊好,收進自己的包里:“這事我知道了,單子先留在我這里。”
他能想什么辦法?
帶領村民致富,他有信心,但這需要時間。
可眼前的困境,卻像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他不能公然對抗政策,宣布免除這些費用。
沒有這個權力,也干不出這種事情。
甘宗亮沒再多問,轉身去干活了。
劉清明一個人站在工地的邊緣,看著遠處熱火朝天的景象,第一次感到一種深刻的無力。
他下意識地摸了摸口袋,指尖觸碰到一張硬質卡片。
他掏出來,上面印著一行簡潔的小字。
清南市市委副書記、市長,汪明遠。
那個年輕得過分的市長。
劉清明腦海里浮現出對方的形象。
或許,這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
省城,角落的咖啡館里,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苦澀的香氣。
蘇清璇也在面臨自己的抉擇。
汪明遠那句“我是來履行婚約的”,像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她心里激起千層漣漪。
二十年。
這個時間跨度太長,長到足以讓一份童言無忌變得沉重。
她想起來了,那唯一一次的京城之行,前后不過一個月。
但對于一個從小缺少玩伴、沒有母愛的女孩來說,汪明遠是她童年記憶里,唯一一抹溫暖的亮色。
她甚至記得,上小學時,還給他寫過信,信里翻來覆去強調的,就是那句“長大要嫁給明遠哥哥”。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