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這可是2000年初的1500億!
國家能在經濟尚未完全騰飛的階段,就拿出如此巨大的手筆,投入到廣袤而不發達的西部地區,這背后所體現的,正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以及共同富裕的決心。
這絕不是單純的經濟賬。
而與這個超級大工程相對應的,是一系列足以載入史冊的配套項目。
修筑于世界屋脊之上,穿越無數高海拔凍土和復雜地質環境的青藏鐵路。
以及,兩大能源戰略輸送工程,“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
哪一項都足以載入史冊。
會議室里,一個個平日里看起來文質彬彬的同事們,圍繞著這些宏大的議題,引經據典,各抒己見,討論得熱火朝天。
劉清明坐在最末尾的位置,聽得目瞪口呆。
這是自己這個級別的人能聽的內容嗎?
他的工作單位,正式名稱是: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
簡稱,國院體改辦。
體改辦的總編制一共只有85人。
除開一正四副五位主任級別的領導,下面總共下轄六個司局級單位。
他所在的,是綜合調研司。
全司工作人員,包括司長在內,一共15人,在全部六個司中人數排名第三,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司了。
司長何光旭將他介紹給司里的同事們時,劉清明才真正搞清楚了自己的定位。
他這個副處,并不是什么副處長。
而是,副處級調研員。
在全司15名同事當中,級別和排名,墊底。
這個清晰的認知,讓劉清明瞬間就想到了自己當初剛剛調入省委辦公廳報到的那一天。
果然,平臺越高,起點就越低。
換地圖就得從頭再來,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他的司長何光旭,是一個看起來四十多歲,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中年人。
實際年齡已經快五十了。
何光旭對劉清明的到來,是抱有幾分好奇的。
自從早年高院直接招錄應屆生的政策被中止之后,國院系統的進人渠道,目前主要是從中直機關和高院內部選調。
地方上調也是一個途徑,但數量極少,而且門檻極高。
眼前這個年僅二十五歲的副處級干部,履歷堪稱豐富到離奇。
既有最基層的鄉鎮工作經驗,也有市委、省委這樣的高層機關履歷,甚至,還有一段從警的經歷。
更關鍵的是,他在基層工作中表現得尤為出色,先后獲得過多次表彰,甚至還成為了去年的“全國十杰青年”。
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優秀”可以形容的了。
這樣的人才,進入國院,程序上無可指摘。
但何光旭也有自己的擔憂。
履歷太過光鮮,年紀又輕,很容易滋生驕縱之氣。
綜合調研司里,個個都是從清北這類頂尖學府畢業的天之驕子,眼高于頂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