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雪山變成酥油,河水變成牛奶,我們也吃不上一口,因為貴族不想讓我們過得那么輕松……”
大中六年十一月中旬,隨著冬雪紛飛,蘭州也變得寒冷了起來。
好在蘭州的石炭開采自南北朝就存在,而五泉城東南方向更是有著露天煤礦的存在,因此在這寒冷的季節里,五泉城內的百姓卻始終享受著溫暖。
五泉衙門附近的一片院子被打通改造為了學堂,每個學堂里都擺著三四個炭盆,百姓的孩子們在學堂里上著課。
教育他們的教習,是五泉城內的直白們。
他們每個人帶十個人,如此便解決了城內孩子的學習問題。
對于孩子們的學習,劉繼隆不敢耽擱。
當然,這并非是他想玩什么教育興國,而是他知道必須要讓五泉城內的吐蕃孩子盡早接受漢化。
只有將番人融入漢人之中,五泉才能徹底的安定下來。
上百個學堂都在教授孩童識字,孩童們手里拿著印刷出來的課本,旁邊擺放著毛筆和木板。
課本不能玷污,所以他們只能用毛筆和木板來學習故事中的文字。
劉繼隆與陳靖崇、張昶他們站在角落,看著一處學堂內的孩子們學習。
劉繼隆臉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而陳靖崇則是嘆氣道:“刺史,雖說可以用煤制墨,但制墨還需要用到油。”
“城里都在學習識字,每個月要用三千斤煤,一百斤油。”
“這油我們自己吃都不夠,拿來制墨會不會太浪費了?”
陳靖崇訴說著眼下的困境,而劉繼隆也無奈道:“沒辦法,識字拖不得。”
正常來說,墨條需要用到桐油、菜油、豆油、豬油和松木,如此才能制出比較好的墨。
只是對于缺乏豬油和松木的五泉來說,這種財大氣粗的做法,顯然不適合五泉城。
因此,劉繼隆想出了把煤炭搗碎為灰,添加一些豆油制作方法。
這種方法做出來的墨條粗劣,但好在可以做到在木板上留下痕跡,讓學子知道自己寫什么字。
當然,如果有足夠的漆油,劉繼隆也可以為木板刷上黑漆油,然后讓學子們沾水寫字,但五泉連黑漆油都找不出幾升,所以只能作罷。
每個月三千斤煤對于五泉來說沒什么,但一百斤油就很奢侈了。
劉繼隆在六月帶居民種植的豆子到入冬前不過收獲了三十多萬斤,其中三分之二還要留作馬料。
剩下十余萬斤拿來榨油后,僅能得出三萬多斤油,全城軍民,每人也不過才能分到兩斤多一點。
正因如此,用豆油來制作墨條是不可能了,劉繼隆只能把目光放到了動物油身上。
一只羊身上也不過那幾斤油,因此為了獲得羊油來制墨,每個月所殺的羊,都得把羊油留下大半。
缺少了油脂,單純吃飯就有些吃不飽了,因此這些日子,不少人都瘦了一些。
不過他們并不關心這件事,或者說他們即便知道了,也不會怪罪劉繼隆,反而會贊頌他,因為他讓他們的孩子讀上了書,知曉了字。
“熬一熬吧,苦日子終會結束的……”
劉繼隆感嘆著向外走去,陳靖崇也連忙跟上。
明明已經是十一月中旬,天氣因為下雪而變得寒冷,可五泉城內的屋頂及街道上卻沒有多少積雪。
這一幕令劉繼隆心情更加沉重,因為他知道這代表著來年的隴西,還將繼續面臨大旱。
哪怕五泉有黃河作為依靠,但如果黃河水位繼續下降三四尺,那就連水轉翻車也救不活五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