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沉默著向前走去,街道上鮮少能見到行走的人。
冬季的軍民干不了什么活,只能在屋舍里制作麻布,裁縫衣服。
麻桿收獲后,劉繼隆便讓陳靖崇把麻桿發給了百姓們,并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蘆絮。
入冬前,男人在外尋找蘆絮,女人則是在家,將麻桿制作為麻布。
趕在入冬前,城中百姓收集到了足夠的蘆絮,女人們也將蘆絮縫入了麻衣里,為自家人制成了一件件冬衣。
劉繼隆走在街道上,時不時能看到穿著嶄新冬衣的百姓。
不管見到劉繼隆多少遍,他們總是表現得十分激動,隔著十余步就朝劉繼隆作揖。
如果不是劉繼隆廢除了磕頭禮,恐怕他們每次見到劉繼隆都會激動磕頭。
“外面天冷,早些回家去吧。”
“誒,好……”
興許是因為百姓穿著新衣的緣故,劉繼隆連帶著覺得五泉城都精神了些。
很快,他與陳靖崇走到了城中的匠作坊。
五泉城的匠作坊規模比山丹城的大好幾倍,當初劉繼隆從山丹帶來的工匠,如今都在這里從事工作。
蘭州并不缺資源,常見的煤炭、鐵礦、白土都有,只是開采難度比山丹大了太多。
正因如此,匠作坊內每個月產出的鐵料極少,不過六七百斤,眼下都用來打造農具了。
不過對于鐵料,劉繼隆倒是并不急缺,因為他麾下將士的甲胄足夠,拿下河州以前不需要擴軍,而拿下了河州,俘獲的甲胄也足夠他擴軍。
所以兩三年內,劉繼隆是無需命人打造甲胄了。
眼下五泉急缺的,主要還是毛筆、紙張和墨條。
墨條只要材料足夠,每個月想生產多少就能生產多少,所以劉繼隆并不擔心。
毛筆的話,每個月所殺羊群的羊毛足夠制作毛筆,也不用擔心。
唯一讓劉繼隆擔心的,是五泉所需的紙張。
他帶著陳靖崇來到造紙院,院內八名工匠帶著十六名學徒正在制作紙張。
在他們的操作下,紙漿很快被從水中取出,然后鋪設到了旁邊的紙床上。
“現在每個月能產出多少刀紙?”
劉繼隆詢問身旁的陳靖崇,陳靖崇也不假思索道:“三百刀!”
一刀為一百張,三百刀也就是三萬張。
由于手藝粗糙,因此往往需要三張貼一張,如此才能讓筆墨不穿透紙張。
貼合后的一萬張紙經過裁剪、縫合等流程,最后將成為兩千多本空白文冊。
不過這些文冊有一半供衙門的直白使用,剩下一半則是繼續被印刷成為教材,等待劉繼隆收復河州后使用。
沿著造紙院走,很快他們就穿過圍墻,來到了另一處院子。
在這處院子,只有六個人在屋內工作。
他們要做的,就是把銅活字排序,校對后批量印刷。
銅活字印書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制作銅活字……不過這難不倒劉繼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