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隆話音落下,但高進達卻作揖道:“節帥,耕牛之事得商議才行。”
“怎么了?”劉繼隆不解,而高進達卻看向崔恕,崔恕則是作揖解釋道:
“節帥,河隴百姓多有放牧的經驗,因此在馴化黃牛為耕牛,以及照顧耕牛上的經驗都比較多,每戶一頭牛也照顧得過來,不過……”
崔恕深吸一口氣,隨后繼續道:“上次從三川遷往疊州的四千余口百姓在登籍造冊,發放耕牛后,竟然有五十七戶百姓將耕牛養出了病。”
“這還是厝本刺史發現得早,如果厝本刺史發現的不及時,恐怕養百姓會把耕牛養死。”
“這是怎么回事?”聽到這種事情,劉繼隆眉頭緊皺,甚至想到了許多陰謀論。
然而不等他細想,崔恕便解釋道:
“這些三川的饑民,許多沒有驅使、照顧過耕牛,向來都是人力耕地種田。”
“衙門把耕牛發給他們后,他們許多只懂得驅使耕牛,而不懂得照顧耕牛。”
“且不提照顧耕牛所需的一些疫病法子,單說為耕牛清洗、保暖,如何清理牛舍,如何挑選秸稈他們都不知道。”
“正因如此,疊州才會出現那么多病牛。”
崔恕解釋過后,劉繼隆這才知道,這些養護牲畜的基本知識,卻也不是人人都懂的。
“你覺得應該如何?”劉繼隆詢問崔恕,崔恕則是已經有了腹稿。
“對于這些遷徙而來的饑民,下官建議按照每三戶一頭耕牛,共用一間牛舍。”
“除此之外,每個饑民鄉都要遷入最少兩戶城中百姓,以此來應對牲畜疾病,也能教導饑民如何照顧耕牛。”
“這耕牛生耕牛,小牛犢三年便能承擔起耕地的任務,如此五年后,基本就能做到每戶都有一頭耕牛。”
“此外,由于我們將許多馴化的黃牛、挽馬都交給了百姓,因此下官建議對百姓定下規矩,例如衙門發耕牛一頭,百姓需要在五年后還三頭小牛犢。”
“如此一來,前后只需要八年時間,不僅每戶百姓都能有一頭耕牛,衙門手里的耕牛也將越來越多,挽馬亦是此等政策。”
崔恕制定了牛政和馬政,劉繼隆聽后覺得后不錯,但五年后還三頭還是有些苛刻。
“改為六年后還三頭吧。”
“是……”
眼見劉繼隆同意,崔恕松了一口氣,而劉繼隆緊接著說道:“饑民的事情,你們得多上心。”
“接下來的安置便按照岷州、河州、臨州、渭州、成州、武州的順序來。”
“每州最少要遷入五千饑民,剩下的到時候再說。”
“是!”三人作揖,而此時劉繼隆卻見大門外走來一名甲兵。
那甲兵走到院中對堂內作揖,拔高聲音道:“節帥,曹押衙回來了!”
“傳他進來!”聽到曹茂回來了,劉繼隆連忙傳召他。
高進達與張昶、崔恕都已經知道了劉繼隆為什么派曹茂去興元府,因此便沒有留下,起身告退,各自返回了各自的衙門去。
在他們離開的同時,曹茂也從大門走了進來,風塵仆仆。
“節帥!”
曹茂一邊朝正堂走來,一邊對劉繼隆作揖。
劉繼隆爽朗笑道:“去了幾個月,倒是長胖了些,看來你在興元府過得不錯,早知道便讓你留在那里了。”
“節帥哪里的話……”曹茂面露尷尬,這讓劉繼隆以為他臉皮薄,卻不想曹茂正在盤算其它。
“此次你前往興元府,安撫好了封敖和楊知溫他們,讓口馬貿易得以進行,當記你一功。”
劉繼隆想夸夸曹茂,給他臺階下來,卻不想曹茂低下頭去:“節帥,末將未能拒絕封尚書。”
“什么?”劉繼隆還沒反應過來,反倒是曹茂上前支支吾吾道:
“節帥,小七娘子溫柔知性,知書達禮,是個能鎮住內院的女子,您要不……考慮考慮?”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