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律律……”
“恭賀節帥凱旋而歸!”
七月二十四日,隨著劉繼隆率軍抵達河州抱罕縣,馬成特意在城門口迎接劉繼隆他們,隔著老遠便恭賀凱旋。
劉繼隆沒有下馬,而是笑著催促道:“天熱,早些上馬,請我去你的州衙坐坐。”
“是!”馬成笑呵呵應下,隨后翻身上馬,為劉繼隆他們開道返回州衙。
隊伍走入城內,城內街道兩邊都是歡迎大軍凱旋的隊伍。
“隴右萬歲!萬歲萬歲!”
“萬歲萬歲……”
喝彩聲不斷,許多女子見到有心儀的男子,也紛紛投出水果、野花等慶賀的東西。
幾年時間過去,抱罕縣內大部分的百姓都已經從昔日被奴役的經歷中走出來了。
他們極具生氣,身上穿著得體的麻衣,頭發也梳理干凈,臉上不說紅光滿面,但至少是健康的。
這一切,都源于劉繼隆將他們解放,并制定了極好的政策。
被遷徙到河州的山南、劍南等道百姓也不少,盡管語言不通,但隨著學子們對官話的學習,雙方也漸漸可以溝通了起來。
現在的隴右百姓,雖然還是以吐蕃話為第一語言,但官話也在以極快的速度擴張。
在隴右擔任官吏,最少要懂吐蕃語和官話,并看得懂吐蕃文字和楷書。
其中,楷書還分為繁體和簡體,畢竟對于掃盲來說,簡體更符合掃盲的要求,而繁體未免有些繁雜了。
正因如此,在隴右當官為將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不多時,劉繼隆帶人來到了河州的州衙并入座主位。
馬成坐在左首位,李驥坐在右首位,往下則是陳瑛、曹茂等人。
劉繼隆目光看向馬成,雖說他依舊滿頭黑發,可臉上卻多了些滄桑。
曾經在第三伙里,馬成是年紀最大的那個人。
劉繼隆十七時,馬成便已經四十歲了。
如今他二十三歲,馬成也四十六歲了。
再過四年,馬成便年過半百,因此劉繼隆不免詢問道:“怎么不見家中那幾個娃娃?”
“三個娃娃都在讀書,剩下五個在內院被照顧著呢。”馬成笑呵呵開口。
他有八個孩子,五男三女,但其中兩男三女都是跟隨劉繼隆后生育的。
三個讀書的男娃分別是二十歲、十七歲、十四歲,其中大郎就讀臨州的大學,二郎和三郎在河州的學堂就讀。
馬成的長子馬懿在臨州的大學就讀,這件事劉繼隆自然是知道的,因此他不免夸贊道:
“大郎在狄道學的不錯,以后畢業了,能直接在軍隊里擔任要職。”
“算算時間,再過一年,你家二郎與三郎便也畢業了,是準備去臨州大學就讀,還是另有安排?”
馬成聞言笑著說道:“大郎學的東西我不懂,便不干涉了。”
“他與二郎和三郎說過,希望他們都去臨州的大學學習,但二郎想擔任直白,從直白做起。”
“三郎準備參軍,但年紀太小了,我還是希望他去臨州大學里學習學習。”
由于有保密條例,因此馬懿并沒有把在大學中學習的東西告訴自家人,但他也隱晦請兩名弟弟去大學就讀。
不過因為他說的不清不楚,兩名弟弟也并不打算按照他推薦的方向前進,而是各有打算。